|
13688
|
烘云托月
|
烘
|
hōng yún tuō yuè
|
烘;渲染;托:衬托 。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比喻不从正面描绘;而从侧面点染以烘托突出主要事物 烘;渲染;托:衬托 。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比喻不从正面描绘;而从侧面点染以烘托突出主要事物。...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金圣叹批:“而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
HYT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渲染烘托
|
开门见山、喧宾夺主
|
./MWFlMA==.html
|
hong yun tuo yue
|
|
14360
|
烘云讬月
|
烘
|
hōng yún zhì yuè
|
见“烘云托月”。
|
|
HYZY
|
一般成语
|
|
|
|
./M3RlZQ==.html
|
hong yun zhi yue
|
|
14120
|
呼不给吸
|
呼
|
hū bù jǐ xī
|
形容吓得来不及喘气。
|
《淮南子·兵略训》:“眯不给抚,呼不给吸。”
|
HBJX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MTh1Ng==.html
|
hu bu ji xi
|
|
13749
|
呼风唤雨
|
呼
|
hū fēng huàn yǔ
|
原指神仙道士的神通广大;可以呼唤风雨。现多比喻人民群众具有改造、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时也用以形容坏人的 原指神仙道士的神通广大;可以呼唤风雨。现多比喻人民群众具有改造、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时也用以形容坏人的煽动。...
|
宋 孔觌《罨溪行》:“罨画溪头鸟鸟乐,呼风唤雨不能休。”
|
HFH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兴风作浪、推波助澜、兴妖作怪
|
息事宁人
|
./MWJkdQ==.html
|
hu feng huan yu
|
|
14890
|
呼庚呼癸
|
呼
|
hū gēng hū guǐ
|
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
|
《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 《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大夫申叔仪向鲁大夫公孙有山氏乞粮。回答说:“梁则无矣,粗粮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
HGHG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庚癸之呼
|
|
./MTlibw==.html
|
hu geng hu gui
|
|
14380
|
呼来喝去
|
呼
|
hū lái hè qù
|
呼、喝:大声喊叫。呼之即来,喝之即去。形容随意驱使。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这菩萨卖弄神通,把老孙这等呼来喝去,全不费力也!”
|
HLHQ
|
一般成语
|
|
|
|
./M3Rvbw==.html
|
hu lai he qu
|
|
14874
|
呼卢喝雉
|
呼
|
hū lú hè zhì
|
呼、喝:喊叫;卢、雉:古时赌具上的两种颜色。泛指赌博。
|
宋·陆游《风顺舟行甚疾戏书》诗:“呼卢喝雉连暮夜,击兔伐狐穷岁年。”
|
HLHZ
|
生僻成语
|
贬义成语
|
喝雉呼卢
|
|
./MThqbQ==.html
|
hu lu he zhi
|
|
13474
|
忽冷忽热
|
忽
|
hū lěng hū rè
|
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
鲁迅《而已集 读书杂谈》:“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 鲁迅《而已集 读书杂谈》:“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得头昏。”...
|
HLHR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
|
./N2Vv.html
|
hu leng hu re
|
|
14731
|
呼马呼牛
|
呼
|
hū mǎ hū niú
|
呼:称呼。叫我牛也好,叫我马也好,我不在乎
|
明·冯惟敏《耍孩儿·十自由》:“论理法难听受,总不如装聋塞耳,一任他呼马呼牛。”
|
HMHN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呼牛呼马、呼牛作马
|
|
./ODM5YQ==.html
|
hu ma hu niu
|
|
14881
|
呼牛呼马
|
呼
|
hū niú hū mǎ
|
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
庄周《庄子 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
HNHM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呼牛作马
|
|
./MTh1Zw==.html
|
hu niu hu ma
|
|
14387
|
呼牛作马
|
呼
|
hū niú zuò mǎ
|
见“呼牛呼马”。
|
《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
HNZM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呼牛呼马、呼马呼牛
|
|
./M3RycQ==.html
|
hu niu zuo ma
|
|
13472
|
呼朋唤友
|
呼
|
hū péng huàn yǒu
|
指招引意气相投的人
|
《白雪遗音 马头调 逛窑子》:“呼朋唤友把窑子进。身入迷魂,装烟倒茶,好不殷勤。”
|
HPH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呼朋引类
|
|
./N2U0.html
|
hu peng huan you
|
|
13582
|
呼朋引类
|
呼
|
hū péng yǐn lèi
|
朋:朋友;引:带领;呼:呼唤;类:同类。指叫唤;招引同类的人。多形容坏人互相勾结。
|
宋 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同类呼朋,摇头鼓翼。”
|
HPY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同类呼朋、相互勾结
|
|
./MTh1cQ==.html
|
hu peng yin lei
|
|
14388
|
呼群结党
|
呼
|
hū qún jié dǎng
|
谓招引同伙,聚集成帮。
|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疲兵》:“夏初,楚兵昼夺十三行,背负肩担而去,呼群结党,散赴各乡,累日不归,不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疲兵》:“夏初,楚兵昼夺十三行,背负肩担而去,呼群结党,散赴各乡,累日不归,不知所事。”...
|
HQJD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拉帮结派
|
|
./M3R0NA==.html
|
hu qun jie dang
|
|
13473
|
呼天唤地
|
呼
|
hū tiān huàn dì
|
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回来说,汤富海在屋子里呼天唤地叫痛。”
|
HTH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呼天号地
|
|
./N2Vl.html
|
hu tian huan di
|
|
14394
|
呼天号地
|
呼
|
hū tiān hào dì
|
亦作“呼天叫地”。哭叫天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
|
宋·周密《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我祖我父,一心王宝……不死于虏,则死于盗贼;若子若孙,呼天号地,此 宋·周密《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我祖我父,一心王宝……不死于虏,则死于盗贼;若子若孙,呼天号地,此恨难磨。”...
|
HTHD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呼天唤地、呼天叫地
|
|
./M3R2Mg==.html
|
hu tian hao di
|
|
13931
|
呼天叫地
|
呼
|
hū tiān jiào dì
|
见“呼天号地”。
|
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下引《暗室灯》:“[韩魏公曰]百姓多愚,或为枉断,抱憾终身,早夜呼天叫地,我 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下引《暗室灯》:“[韩魏公曰]百姓多愚,或为枉断,抱憾终身,早夜呼天叫地,我岂安乎?”...
|
HTJ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呼天唤地、呼天号地、吼天喊地
|
|
./M3R2bQ==.html
|
hu tian jiao di
|
|
14396
|
呼天叩地
|
呼
|
hū tiān kòu dì
|
见“呼天抢地”。
|
《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张浩忽背前约,使妾呼天叩地,无所告投。”
|
HTKD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呼天抢地
|
|
./M3R2dw==.html
|
hu tian kou di
|
|
13614
|
呼天抢地
|
呼
|
hū tiān qiāng dì
|
呼:呼叫;抢地:触地;撞地。指向天呼号;用头碰地。形容极端悲痛。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萧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治办丧事,十分尽心。”
|
HTQD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嚎啕大哭、痛不欲生、痛哭流涕
|
兴高采烈、放声大笑、得意洋洋
|
./MTlieQ==.html
|
hu tian qiang di
|
|
14397
|
呼天钥地
|
呼
|
hū tiān yào dì
|
谓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
|
HTYD
|
一般成语
|
|
|
|
./M3R3Ng==.html
|
hu tian yao di
|
|
14577
|
呼天吁地
|
呼
|
hū tiān yù dì
|
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马介甫》:“[异史氏曰]恶乎哉!呼天吁地,忽尔披发向银床。”
|
HTYD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呼天喊地
|
|
./NmJjZw==.html
|
hu tian yu di
|
|
13707
|
呼吸相通
|
呼
|
hū xī xiāng tōng
|
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
《清史稿 颜伯焘传》:“闽粤互为唇齿,呼吸相通。”
|
HXXT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命运与共
|
|
./MWFtdw==.html
|
hu xi xiang tong
|
|
13673
|
呼吸之间
|
呼
|
hū xī zhī jiān
|
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
|
《晋书·郗鉴传》:“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
|
HXZ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MWE3bQ==.html
|
hu xi zhi jian
|
|
14037
|
呼应不灵
|
呼
|
hū yìng bù líng
|
呼应:一呼一应,彼此声气相通。呼叫和应答都没效验。形容声气不通,指挥不能如意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起初不过有点呼应不灵;到得后来,渐渐的这个官竟像他二人做的一样。”
|
HYBL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
前呼后应
|
./ODM4cQ==.html
|
hu ying bu ling
|
|
13647
|
呼幺喝六
|
呼
|
hū yāo hè liù
|
呼、喝:叫喊;幺:一;骰子的六面分别标有一至六的点数。原指赌徒高喊骰子点数的嘈杂喧哗声。现也形容盛气 呼、喝:叫喊;幺:一;骰子的六面分别标有一至六的点数。原指赌徒高喊骰子点数的嘈杂喧哗声。现也形容盛气凌人地大声叱斥。...
|
元 无名氏《气英布》:“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
HYH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呼卢喝雉、盛气凌人、指手划脚
|
卑躬屈膝、低声下气
|
./MTl1dQ==.html
|
hu yao he liu
|
|
14036
|
忽隐忽现
|
忽
|
hū yǐn hū xiàn
|
灯光等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8回:“只见里面轻云冉冉,薄雾漫漫,远峰忽隐忽现,疏林旋露旋藏。”
|
HYH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若隐若现
|
|
./ODM3bQ==.html
|
hu yin hu xian
|
|
13718
|
呼之欲出
|
呼
|
hū zhī yù chū
|
呼:招呼;之: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就要。指好像叫他一声;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 呼:招呼;之: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就要。指好像叫他一声;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生动。...
|
宋 苏轼《郭忠恕画赞序》:“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
HZY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
画虎类犬、平淡无奇
|
./MWFzcQ==.html
|
hu zhi yu chu
|
|
13531
|
昏昏沉沉
|
昏
|
hūn hūn chén chén
|
形容头脑迷糊,神志不清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
|
HHC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浑浑噩噩
|
神清气爽
|
./OG0w.html
|
hun hun chen chen
|
|
14177
|
昏昏浩浩
|
昏
|
hūn hūn hào hào
|
苍茫浩渺。
|
唐·罗隐《谗书·槎客喻》:“彼河之流,彼天之高,宛宛转转,昏昏浩浩,有怪有灵,时颠时倒,而子浮浮其间 唐·罗隐《谗书·槎客喻》:“彼河之流,彼天之高,宛宛转转,昏昏浩浩,有怪有灵,时颠时倒,而子浮浮其间。”...
|
HHHH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Mnl3Mg==.html
|
hun hun hao hao
|
|
14522
|
昏昏默默
|
昏
|
hūn hūn mò mò
|
①看不见听不到的状态。谓至道难见莫测。②迷糊,不知所以。
|
战国·宋·庄周《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
HHMM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迷迷糊糊
|
|
./M3ZndQ==.html
|
hun hun mo mo
|
|
13772
|
昏昏欲睡
|
昏
|
hūn hūn yù shuì
|
头脑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非常疲劳或精神不振作。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贾奉雉》:“是秋入闱复落,邑邑不得志,颇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强读之。未至终篇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贾奉雉》:“是秋入闱复落,邑邑不得志,颇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强读之。未至终篇,昏昏欲睡,心惶惑无以自主。”...
|
HHYS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无精打采、昏头昏脑、委靡不振
|
朝气勃勃、精神抖擞、生气勃勃
|
./MWJuaw==.html
|
hun hun yu shui
|
|
14029
|
昏昏暗暗
|
昏
|
hūn hūn àn àn
|
指光线十分微弱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昏昏暗暗,灵前灯火失光明;惨惨幽幽,壁上纸钱飞散乱。”
|
HHAA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灯火通明
|
./ODJ0cQ==.html
|
hun hun an an
|
|
14521
|
昏昏噩噩
|
昏
|
hūn hūn è è
|
形容糊涂、无知的样子。
|
叶君健《曙光》:“这两句话像两根铁扫把,把他的脑子搅得昏昏噩噩,好大一阵子不能进行思维活动。”
|
HHEE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浑浑噩噩
|
|
./M3Znaw==.html
|
hun hun e e
|
|
14862
|
昏镜重明
|
昏
|
hūn jìng chóng míng
|
将昏暗的铜镜重新打磨光亮。比喻重见光明
|
元 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今日投至见大人,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明。”
|
HJCM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昏镜重磨
|
|
./OG1h.html
|
hun jing chong ming
|
|
14171
|
昏聩无能
|
昏
|
hūn kuì wú néng
|
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
|
HKWN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
|
./MWVwaw==.html
|
hun kui wu neng
|
|
14528
|
昏迷不省
|
昏
|
hūn mí bù shěng
|
见“昏迷不醒”。
|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蛇异》:“但觉腥秽特甚,水如潮涌,将身滚出于外,昏迷不省。”
|
HMB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昏迷不醒
|
|
./M3ZqbQ==.html
|
hun mi bu sheng
|
|
13532
|
昏迷不醒
|
昏
|
hūn mí bù xǐng
|
神志昏沉,不省人事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次日昏迷不醒,叫唤也不答应,正不知甚么病症。”
|
HMB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省人事
|
|
./OG1r.html
|
hun mi bu xing
|
|
13533
|
昏天黑地
|
昏
|
hūn tiān hēi dì
|
昏:黑暗。指天色漆黑;不能辨别方向。也形容昏昏沉沉;神志不清;糊里糊涂。
|
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没人将我拘管收拾,打秋千,闲斗草,直到个昏天黑地。”
|
HTHD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天昏地暗、神志不清
|
一清二楚
|
./OG11.html
|
hun tian hei di
|
|
14533
|
昏天暗地
|
昏
|
hūn tiān àn dì
|
见“昏天黑地”。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三卷:“鬼帅再变五色云雾,昏天暗地。”
|
HTAD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昏天黑地
|
|
./M3Ztbw==.html
|
hun tian an di
|
|
13534
|
昏头昏脑
|
昏
|
hūn tóu hūn nǎo
|
形容头脑发昏,糊里糊涂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2回:“却说八戒跌得昏头昏脑,猛抬头,见丝篷丝索俱无,他才一步一探,爬将起来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72回:“却说八戒跌得昏头昏脑,猛抬头,见丝篷丝索俱无,他才一步一探,爬将起来,忍着疼,找回原路。”...
|
HTHN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昏昏欲睡
|
神志清醒
|
./OG40.html
|
hun tou hun nao
|
|
14534
|
昏头晕脑
|
昏
|
hūn tóu yūn nǎo
|
见“昏头昏脑”。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
HTYN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昏头昏脑、昏头打脑、昏头搭恼
|
|
./M3ZuaQ==.html
|
hun tou yun nao
|
|
13946
|
昏头转向
|
昏
|
hūn tóu zhuǎn xiàng
|
头脑发昏,迷失方向。
|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智破六合城》:“逃啊,逃啊,昏头转向,一头冲到个塘里,淹死了。”
|
HTZ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晕头转向
|
|
./M3Zucw==.html
|
hun tou zhuan xiang
|
|
13948
|
昏庸无道
|
昏
|
hūn yōng wú dào
|
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言杨太后嗔恨陛下昏庸无道,悖伦逐母,召集故党,贿赂旧属。”
|
HYWD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
|
./M3ZxYQ==.html
|
hun yong wu dao
|
|
13650
|
海不扬波
|
海
|
hǎi bù yáng bō
|
比喻太平无事。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
HBYB
|
常用成语
|
褒义成语
|
风平浪静
|
|
./MTl3cw==.html
|
hai bu yang bo
|
|
13641
|
海北天南
|
海
|
hǎi běi tiān nán
|
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
|
唐·刘禹锡《送别四十六首·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 唐·刘禹锡《送别四十六首·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
HBTN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天南海北
|
|
./MTlzMg==.html
|
hai bei tian nan
|
|
14765
|
海波不惊
|
海
|
hǎi bō bù jīng
|
惊:震动。比喻平安无事
|
唐·李庾《东都赋》:“开元太平,海波不惊,乃驾神都,东人夸荣。”
|
HBBJ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海不扬波、海不波溢
|
|
./OGxucw==.html
|
hai bo bu jing
|
|
14764
|
海错江瑶
|
海
|
hǎi cuò jiāng yáo
|
海错:海味;江瑶:江河蚌类。泛指珍馐美味
|
清·孔尚任《桃花扇·访翠》:“有海错江瑶玉液浆。”
|
HCJY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山珍海味
|
|
./OGxuaQ==.html
|
hai cuo jiang yao
|
|
13554
|
海底捞月
|
海
|
hǎi dǐ lāo yuè
|
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
HDLY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徒劳无力、海底捞针、枉费心机
|
立杆见影、行之有效
|
./MTg5bQ==.html
|
hai di lao yue
|
|
13553
|
海底捞针
|
海
|
hǎi dǐ lāo zhēn
|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
HDL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海底捞月
|
行之有效、易如反掌
|
./MTg5Mg==.html
|
hai di lao zhen
|
|
14567
|
海沸波翻
|
海
|
hǎi fèi bō fān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
《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马嘶喊山崩地裂。”
|
HFBF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海沸河翻、海沸江翻
|
|
./NmI2Yw==.html
|
hai fei bo f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