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7
|
不知甘苦
|
不
|
bù zhī gān kǔ
|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
BZGK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麻木不仁
|
饱经风霜
|
./bjM0.html
|
bu zhi gan ku
|
|
1598
|
不知高低
|
不
|
bù zhī gāo dī
|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
|
BZG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深浅、初生牛犊
|
知根达底
|
./bjNl.html
|
bu zhi gao di
|
|
1599
|
不知好歹
|
不
|
bù zhī hǎo dǎi
|
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发武松出门。”
|
BZHD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不识好歹、不识抬举
|
心知肚明、知好知歹
|
./bjNv.html
|
bu zhi hao dai
|
|
1600
|
不知进退
|
不
|
bù zhī jìn tuì
|
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
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
|
BZJT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高低
|
八面圆通
|
./bjQ4.html
|
bu zhi jin tui
|
|
1601
|
不知就里
|
不
|
bù zhī jiù lǐ
|
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
|
BZJ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内情
|
|
./bjRp.html
|
bu zhi jiu li
|
|
1602
|
不知利害
|
不
|
bù zhī lì hài
|
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
BZL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进退
|
|
./bjRz.html
|
bu zhi li hai
|
|
1603
|
不知其详
|
不
|
bù zhī qí xiáng
|
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施御史家的事,我也略闻,不知其详。”
|
BZQ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了如指掌
|
./bjUy.html
|
bu zhi qi xiang
|
|
1604
|
不知肉味
|
不
|
bù zhī ròu wèi
|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
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BZRW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食前方丈、日食万钱
|
./bjVt.html
|
bu zhi rou wei
|
|
1605
|
不知深浅
|
不
|
bù zhī shēn qiǎn
|
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抑且水荡坡塘,不知深浅。”
|
BZSQ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
自知之明
|
./bjV3.html
|
bu zhi shen qian
|
|
1606
|
不知死活
|
不
|
bù zhī sǐ huó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
BZS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利害、不知进退、不知轻重
|
贪生怕死
|
./bjZn.html
|
bu zhi si huo
|
|
1607
|
不知所措
|
不
|
bù zhī suǒ cuò
|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BZS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手足无措、惊惶失措、心慌意乱
|
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应付自如
|
./bjZx.html
|
bu zhi suo cuo
|
|
1608
|
不知所以
|
不
|
bù zhī suǒ yǐ
|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为什么会是这样。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
|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 购兰亭序》:“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
BZS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就里、一无所知、茫然不解
|
了如指掌、一目了然、明察秋毫
|
./bjcw.html
|
bu zhi suo yi
|
|
1609
|
不知所终
|
不
|
bù zhī suǒ zhōng
|
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
宋 洪迈《夷坚甲志 崔祖武》:“后归乡里,不知其所终。”
|
BZS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下落不明
|
|
./bjdh.html
|
bu zhi suo zhong
|
|
1610
|
不值一钱
|
不
|
bù zhí yī qián
|
比喻毫无价值。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台省 御史大夫被论》:“此两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诟,不值一钱,宪体至是扫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台省 御史大夫被论》:“此两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诟,不值一钱,宪体至是扫地矣。”...
|
BZYQ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不名一文
|
价值连城
|
./bjd1.html
|
bu zhi yi qian
|
|
1611
|
不置可否
|
不
|
bù zhì kě fǒu
|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
BZKF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置褒贬、不置一词
|
泾渭分明、斩钉截铁、旗帜鲜明
|
./bjh5.html
|
bu zhi ke fou
|
|
1612
|
不自量力
|
不
|
bù zì liàng lì
|
量:估计。不能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摩揭陀国上》:“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
|
BZL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螳臂挡车、蚍蜉憾树
|
妄自菲薄、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
./bjlz.html
|
bu zi liang li
|
|
1613
|
不足介意
|
不
|
bù zú jiè yì
|
不值得放在心上。
|
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 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
BZJ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必介意
|
耿耿于怀
|
./bmEy.html
|
bu zu jie yi
|
|
1614
|
不足为据
|
不
|
bù zú wéi jù
|
足:够得上;据:证据。不能作为依据。
|
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 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BZW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足为凭
|
|
./bmFj.html
|
bu zu wei ju
|
|
1615
|
不足为凭
|
不
|
bù zú wéi píng
|
不足:不值得;凭:凭据;根据。不能当作凭证或根据。也作“不足为据”。
|
宋 刘安世《尽言集 论蔡确作诗讥讪事第六》:“开具乃委曲苟免之词,不足为凭。”
|
BZWP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道听途说、无案可稽、捕风捉影
|
有案可稽、言之凿凿、铁证如山
|
./bmFt.html
|
bu zu wei ping
|
|
1616
|
不足为奇
|
不
|
bù zú wéi qí
|
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认为奇怪。多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新奇之处。也作“不足为怪”。
|
宋 毕仲游《祭范德孺文》:“人乐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则公不足为奇。”
|
BZWQ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家常便饭、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
大惊小怪、千奇百怪、异乎寻常
|
./bmF3.html
|
bu zu wei qi
|
|
1617
|
不足为训
|
不
|
bù zú wéi xùn
|
不足:不值得;训:教导;规范。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典范。
|
明 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
BZW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足为法、似是而非
|
不易之论、不刊之论、天经地义
|
./bmJn.html
|
bu zu wei xun
|
|
1618
|
不足与谋
|
不
|
bù zú yǔ móu
|
与: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BZYM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
|
./bmJx.html
|
bu zu yu mou
|
|
1619
|
布帛菽粟
|
布
|
bù bó shū sù
|
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
《宋史 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
BBS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
|
|
./bmNh.html
|
bu bo shu su
|
|
1620
|
布衣之交
|
布
|
bù yī zhī jiāo
|
布衣:古时平民的衣著。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
|
BYZ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生死之交、患难之交、忘年之交
|
酒肉朋友
|
./bmRl.html
|
bu yi zhi jiao
|
|
1621
|
步步为营
|
步
|
bù bù wéi yíng
|
步:古时五尺为步;步步:表示距离近;营:军事营垒。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 步:古时五尺为步;步步:表示距离近;营:军事营垒。军队每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现常用来比喻行动、做事谨慎;稳扎稳打。...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
BBW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稳扎稳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
|
轻举妄动
|
./bmR5.html
|
bu bu wei ying
|
|
1622
|
步履蹒跚
|
步
|
bù lǚ pán shān
|
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了。
|
宋 龚熙正《释常谈 步履蹒跚》:“患脚谓之步履蹒跚。”
|
BLPS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一步一摇
|
大步流星
|
./bmU4.html
|
bu lu pan shan
|
|
1623
|
步人后尘
|
步
|
bù rén hòu chén
|
步:踏;踩;后尘:走路时后面扬起的尘土。踩着人家脚印走。比喻追随;沿袭别人。
|
清 梁章钜《归田琐记 北东园日记诗》:“某当竭尽绵力,以步诸君子后尘,断不肯置身事外也。”
|
BRH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邯郸学步
|
别开生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
./bmVp.html
|
bu ren hou chen
|
|
1624
|
步线行针
|
步
|
bù xiàn xíng zhēn
|
比喻周密布置。
|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那怕你指天画地能瞒鬼,步线行针待哄谁?又不是不精细,又不是不伶俐。”
|
BXX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环环紧扣
|
|
./bmVz.html
|
bu xian xing zhen
|
|
1625
|
屏气凝神
|
屏
|
bǐng qì níng shén
|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凝聚精神。忍住呼吸;聚精会神。
|
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 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
BQN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
心不在焉
|
./MXhjZQ==.html
|
bing qi ning shen
|
|
1626
|
屏声息气
|
屏
|
bǐng shēng xī qì
|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只见两三个小丫头都在这里,屏声息气齐齐的伺候着。”
|
BSXQ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屏气慑息
|
|
./MXkzMg==.html
|
bing sheng xi qi
|
|
1627
|
不值一驳
|
不
|
bù zhí yī bó
|
不值得批驳。
|
马识途《清江壮歌》第七章:“至于你哼哼唧唧地说那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话儿,是不值一驳的。”
|
BZYB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站不住脚
|
千真万确
|
./MzBpNA==.html
|
bu zhi yi bo
|
|
1628
|
不值一笑
|
不
|
bù zhí yī xiào
|
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同“不值一哂”。
|
鲁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又《呐喊 鲁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又《呐喊 阿Q正传》:“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
BZYX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不值一哂
|
|
./MzBpbw==.html
|
bu zhi yi xiao
|
|
1629
|
跋扈飞扬
|
跋
|
bá hù fēi yáng
|
指骄横放肆。
|
宋 王安石《辞拜相表》:“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而未免流离饿莩;四夷以衰弱仅存之势,而犹能跋扈飞扬。”
|
BHFY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飞扬跋扈
|
平易近人
|
./MzBtYQ==.html
|
ba hu fei yang
|
|
1630
|
巴巴结结
|
巴
|
bā bā jiē jiē
|
①勉强,凑合。②勤恳;辛劳。③形容说话不流利。
|
①《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②《古今小说任 孝子烈性为神 ①《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②《古今小说任 孝子烈性为神》:“任珪天明起来,辞了父亲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结结,早出晚回。”...
|
BBJ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结结巴巴
|
顺顺利利
|
./MzIxNA==.html
|
ba ba jie jie
|
|
1631
|
拔刀相向
|
拔
|
bá dāo xiāng xiàng
|
指动武。
|
《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闹到扬眉裂眦拔刀相向起来。”
|
BDX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刀兵相见
|
|
./MzIyaQ==.html
|
ba dao xiang xiang
|
|
1632
|
拔锅卷席
|
拔
|
bá guō juǎn xí
|
①比喻带走全部家当。②犹言卷铺盖。比喻被解雇。
|
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本飞机天天来头上转,城里掉了几个蛋;大官们携金带银,小官们拔锅 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本飞机天天来头上转,城里掉了几个蛋;大官们携金带银,小官们拔锅卷席的,都跑光了。”②杨朔《“阅微草堂”的真面目》:“稍微有点不顺心,地主就要拔锅卷席,撵你出去。”...
|
BGJ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卷铺盖
|
|
./MzIzdw==.html
|
ba guo juan xi
|
|
1633
|
跋扈恣睢
|
跋
|
bá hù zì suī
|
指专横强暴,为所欲为。
|
参见“跋扈自恣”。
|
BHZS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跋扈自恣
|
|
./MzI0cQ==.html
|
ba hu zi sui
|
|
1634
|
拔剑论功
|
拔
|
bá jiàn lùn gōng
|
指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
|
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
BJLG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MzI1MA==.html
|
ba jian lun gong
|
|
1635
|
跋来报往
|
跋
|
bá lái fù wǎng
|
匆匆地跑来跑去。跋,通“拔”。
|
语出《礼记 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拨、赴皆疾也。”
|
BLFW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拔来报往
|
|
./MzI1aw==.html
|
ba lai fu wang
|
|
1636
|
拔类超群
|
拔
|
bá lèi chāo qún
|
同“拔萃出类”。指高出众人。
|
语出《孟子 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BLCQ
|
常用成语
|
褒义成语
|
拔萃出类、拔丛出类、超群拔类
|
平平庸庸
|
./MzI1dQ==.html
|
ba lei chao qun
|
|
1637
|
跋履山川
|
跋
|
bá lǚ shān chuān
|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
《左传 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之侯。”
|
BLS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跋山涉水
|
|
./MzI2NA==.html
|
ba lu shan chuan
|
|
1638
|
拔毛济世
|
拔
|
bá máo jì shì
|
指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
|
语出《列子 杨朱》:“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语出《列子 杨朱》:“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
BMJ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一毛不拔
|
./MzI2ZQ==.html
|
ba mao ji shi
|
|
1639
|
八面受敌
|
八
|
bā miàn shòu dí
|
①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②砚名。
|
五代 王保定《唐摭言海叙不遇》:“子华(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以八韵着称。”
|
BMS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MzI2eQ==.html
|
ba mian shou di
|
|
1640
|
拔群出萃
|
拔
|
bá qún chū cuì
|
高出众人。多指才能。
|
《晋书 夏侯湛传》:“弱年而入公朝,蒙蔽而当显举,进不能拔群出萃,却不能抗排当世。
|
BQC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出类拔萃、拔类超群
|
|
./MzI3cw==.html
|
ba qun chu cui
|
|
1641
|
拔山举鼎
|
拔
|
bá shān jǔ dǐng
|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
BSJ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拔山扛鼎
|
软弱无力
|
./MzI4dw==.html
|
ba shan ju ding
|
|
1642
|
跋山涉川
|
跋
|
bá shān shè chuān
|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
BSS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跋山涉水
|
|
./MzI5Ng==.html
|
ba shan she chuan
|
|
1643
|
跋涉山川
|
跋
|
bá shè shān chuān
|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
BSS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跋山涉川
|
|
./MzI5Zw==.html
|
ba she shan chuan
|
|
1644
|
八万四千
|
八
|
bā wàn sì qiān
|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
《法华经 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
BWSQ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十万八千
|
|
./MzJhaw==.html
|
ba wan si qian
|
|
1645
|
拔赵易汉
|
拔
|
bá zhào yì hàn
|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
见“拔赵帜易汉帜”。
|
BZY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拔赵帜易汉帜
|
|
./MzJiZQ==.html
|
ba zhao yi han
|
|
1646
|
拔帜树帜
|
拔
|
bá zhì shù zhì
|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
见“拔赵帜易汉帜”。
|
BZS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拔帜易帜
|
|
./MzJieQ==.html
|
ba zhi shu z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