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2
|
耳食之谈
|
耳
|
ěr shí zhī tán
|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
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
ESZT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无稽之谈、耳食之论
|
|
./emZ1.html
|
er shi zhi tan
|
|
903
|
耳食之言
|
耳
|
ěr shí zhī yán
|
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
ESZY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流言蜚语
|
|
./NXp1.html
|
er shi zhi yan
|
|
743
|
耳熟能详
|
耳
|
ěr shú néng xiáng
|
听得多了;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耳熟:听熟了;详:细说。
|
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
ESN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闻则诵、熟能生巧
|
浅尝辄止、寡闻少见
|
./emdl.html
|
er shu neng xiang
|
|
750
|
二竖为虐
|
二
|
èr shù wéi nüè
|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缠身。
|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
ESWN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疾病缠身、病入膏肓
|
|
./emxl.html
|
er shu wei nüe
|
|
940
|
二竖为灾
|
二
|
èr shù wéi zāi
|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
春秋 鲁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 春秋 鲁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
ESWZ
|
生僻成语
|
贬义成语
|
二竖为虐
|
|
./NnE4dQ==.html
|
er shu wei zai
|
|
689
|
耳顺之年
|
耳
|
ér shùn zhī nián
|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ESZN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花甲之年
|
|
./NjA0.html
|
er shun zhi nian
|
|
894
|
二桃三士
|
二
|
èr táo sān shì
|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
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
ETS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二桃杀三士
|
|
./NnE5NA==.html
|
er tao san shi
|
|
744
|
耳提面命
|
耳
|
ěr tí miàn mìng
|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
|
《诗经 大雅 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ETM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谆谆告诫、苦口婆心
|
旁敲侧击
|
./emdv.html
|
er ti mian ming
|
|
745
|
耳听八方
|
耳
|
ěr tīng bā fāng
|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
ETBF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眼观六路
|
不闻不问
|
./emd5.html
|
er ting ba fang
|
|
800
|
耳听心受
|
耳
|
ěr tīng xīn shòu
|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
|
ETX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emg4.html
|
er ting xin shou
|
|
839
|
二童一马
|
二
|
èr tóng yī mǎ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
ETYM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青梅竹马
|
|
./M2l0dQ==.html
|
er tong yi ma
|
|
773
|
儿童之见
|
儿
|
ér tóng zhī jiàn
|
见:见解。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
|
宋 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
ETZ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远见卓识
|
./NnB2cw==.html
|
er tong zhi jian
|
|
774
|
儿童走卒
|
儿
|
ér tóng zǒu zú
|
走卒:差役。比喻见闻最为浅陋的人
|
宋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
ETZZ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
|
./NnB3Mg==.html
|
er tong zou zu
|
|
746
|
耳闻目睹
|
耳
|
ěr wén mù dǔ
|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
|
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
EWM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濡目染
|
闭目塞听
|
./emhz.html
|
er wen mu du
|
|
801
|
耳闻目击
|
耳
|
ěr wén mù jī
|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
EWMJ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闻目见、耳闻目睹
|
道听途说
|
./emky.html
|
er wen mu ji
|
|
759
|
耳闻目见
|
耳
|
ěr wén mù jiàn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
EWM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闻目击、耳闻目睹、耳闻目览
|
道听途说
|
./M2l1ZQ==.html
|
er wen mu jian
|
|
884
|
耳闻目览
|
耳
|
ěr wén mù lǎn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
EWML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闻目见、耳闻目击、耳闻目睹
|
|
./NnEzMA==.html
|
er wen mu lan
|
|
885
|
耳闻目染
|
耳
|
ěr wén mù rǎn
|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
EWMR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濡目染
|
|
./NnEzYQ==.html
|
er wen mu ran
|
|
886
|
耳闻眼睹
|
耳
|
ěr wén yǎn dǔ
|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
EWYD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闻目睹
|
|
./NnEzaw==.html
|
er wen yan du
|
|
887
|
耳闻眼见
|
耳
|
ěr wén yǎn jiàn
|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唐 元稹《连昌宫词》:“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
EWYJ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闻目见、耳闻眼睹、耳闻目击
|
|
./NnEzdQ==.html
|
er wen yan jian
|
|
747
|
耳闻则诵
|
耳
|
ěr wén zé sòng
|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
《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 《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
EWZ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过目成诵
|
|
./emlt.html
|
er wen ze song
|
|
888
|
耳习目染
|
耳
|
ěr xí mù rǎn
|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
|
EXMR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濡目染、耳濡目击、耳濡目及
|
|
./NnE0NA==.html
|
er xi mu ran
|
|
895
|
二仙传道
|
二
|
èr xiān chuán dào
|
两位神仙共同传授道法。比喻两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传道去罢!’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讫。”
|
EXCD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nE5bw==.html
|
er xian chuan dao
|
|
805
|
二心两意
|
二
|
èr xīn liǎng yì
|
形容意志不专一、不坚定。
|
汉 王充《论衡 閑时》:“夫天地之神,用心等也。人民无状,加罪行罚,非有二心两意,前后相反也。”
|
EXLY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三心二意
|
专心致志
|
./emx5.html
|
er xin liang yi
|
|
841
|
二心三意
|
二
|
èr xīn sān yì
|
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
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桩正事,岂有二心三意?”
|
EXSY
|
一般成语
|
|
|
|
./Njl1MA==.html
|
er xin san yi
|
|
751
|
二姓之好
|
二
|
èr xìng zhī hǎo
|
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
|
《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
EXZ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秦晋之好
|
|
./em04.html
|
er xing zhi hao
|
|
941
|
二旬九食
|
二
|
èr xún jiǔ shí
|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
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
EXJS
|
生僻成语
|
贬义成语
|
|
|
./NnE5eQ==.html
|
er xun jiu shi
|
|
783
|
耳熏目染
|
耳
|
ěr xūn mù rǎn
|
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
|
EXMR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
|
./NnE0ZQ==.html
|
er xun mu ran
|
|
875
|
尔雅温文
|
尔
|
ěr yǎ wēn wén
|
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
清 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生得眉清目秀,尔雅温文,且又性情蕴藉,聪颖过人。”
|
EYWW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温文尔雅
|
|
./NnB4Ng==.html
|
er ya wen wen
|
|
942
|
二意三心
|
二
|
èr yì sān xīn
|
形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坚定
|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四折:“你道顺德者吉,逆天者凶,我怎肯二意三心,背义忘恩,有始无终。”
|
EYSX
|
生僻成语
|
贬义成语
|
三心二意、三心两意
|
全心全意
|
./NnFhOA==.html
|
er yi san xin
|
|
732
|
尔虞我诈
|
尔
|
ěr yú wǒ zhà
|
尔:你;虞:猜测。意思是我骗你;你骗我;互相欺骗。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EYWZ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勾心斗角、尔诈我虞
|
推心置腹、坦诚相见
|
./emM4.html
|
er yu wo zha
|
|
733
|
尔诈我虞
|
尔
|
ěr zhà wǒ yú
|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EZWY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尔虞我诈
|
坦诚相见
|
./emNp.html
|
er zha wo yu
|
|
806
|
佴之蚕室
|
佴
|
er zi chan shi
|
居住于蚕室,指受宫刑。佴:被放置。蚕室,指密封之室,因受刑人怕风,所以室内温暖严密。
|
|
EZCS
|
一般成语
|
|
|
|
./em1z.html
|
er zi chan shi
|
|
896
|
二罪俱罚
|
二
|
èr zuì jù fá
|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
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
EZJF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二罪并罚
|
|
./NnFiMg==.html
|
er zui ju fa
|
|
4819
|
罚不当罪
|
罚
|
fá bù dāng zuì
|
罚:处罚;当:相当;相称。所作的处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
先秦 荀况《荀子 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
FBD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罪大恶极、罪不容诛
|
赏罚分明、罚当其罪
|
./enVr.html
|
fa bu dang zui
|
|
4822
|
法不阿贵
|
法
|
fǎ bù ē guì
|
法:法律。阿:偏袒;讨好。指法律不偏袒有权势富贵的人。意思是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
韩非《韩非子 有度》:“法不阿贵,强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韩非《韩非子 有度》:“法不阿贵,强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FBEG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铁面无私、法网无情
|
徇私枉法、贪赃枉法
|
./enZl.html
|
fa bu e gui
|
|
5978
|
罚不及嗣
|
罚
|
fá bù jí sì
|
嗣:后嗣,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
|
《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以轻。”
|
FBJ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罚弗及嗣
|
|
./OGVxYw==.html
|
fa bu ji si
|
|
5269
|
罚不及众
|
罚
|
fá bù jí zhòng
|
罚:惩罚;及:到达;众:大众。指处罚只对小部分人,不会处罚大众
|
|
FBJ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法不责众
|
|
./OGVxMg==.html
|
fa bu ji zhong
|
|
5302
|
法不徇情
|
法
|
fǎ bù xùn qíng
|
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
FBXQ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法不容情
|
|
./enZv.html
|
fa bu xun qing
|
|
4820
|
罚不责众
|
罚
|
fá bù zé zhòng
|
罚:惩罚;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片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采取惩罚的办法去处 罚:惩罚;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片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采取惩罚的办法去处理了。...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况罚不责众,如果主意都不承旨,谅那世主亦难遽将群芳尽废。”
|
FBZ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法不责众
|
|
./enV1.html
|
fa bu ze zhong
|
|
5266
|
法不责众
|
法
|
fǎ bù zé zhòng
|
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38回:“大家一议论,法不责众,全走了。”
|
FBZ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罚不责众
|
|
./ODR3Ng==.html
|
fa bu ze zhong
|
|
4737
|
发财致富
|
发
|
fā cái zhì fù
|
因获得大量财物而富裕起来
|
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发财致富的机会。”
|
FCZF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发家致富
|
|
./NjBv.html
|
fa cai zhi fu
|
|
5299
|
发策决科
|
发
|
fā cè jué kē
|
策:策问;科:等第。拆阅策问题目,以决定录取。旧指应试取中。
|
汉·扬雄《法言·学行》:“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 汉·扬雄《法言·学行》:“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科。’”...
|
FCJK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金榜题名
|
名落孙山
|
./em4y.html
|
fa ce jue ke
|
|
5966
|
法成令修
|
法
|
fǎ chéng lìng xiū
|
修:完善。法令完善
|
唐·韩愈《曹成王碑》:“法成令修,治出张施。”
|
FCLX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ODR2dw==.html
|
fa cheng ling xiu
|
|
5128
|
法出多门
|
法
|
fǎ chū duō mén
|
指各部门都自立禁令,法制繁苛,政令不一,使民不知所从。
|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刘贲传》:“或正刑于外则破律于中,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
FCDM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政出多门
|
法出一门
|
./M2l1eQ==.html
|
fa chu duo men
|
|
5129
|
法出一门
|
法
|
fǎ chū yī mén
|
谓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
《艺文类聚》卷五四引晋杜预《奏事》:“法出一门,然后人知恒禁,吏无淫巧,政明于上,民安于下。”
|
FCY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法无二门
|
法出多门
|
./M2l2OA==.html
|
fa chu yi men
|
|
5977
|
罚当其罪
|
罚
|
fá dāng qí zuì
|
罚:处罚,惩罚。所作处罚和所犯罪行相当
|
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对百官应有堪用者》:“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
FDQZ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罚不当罪
|
./OGVwcw==.html
|
fa dang qi zui
|
|
4808
|
发短心长
|
发
|
fà duǎn xīn cháng
|
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
FDX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老谋深算
|
|
./em5j.html
|
fa duan xin chang
|
|
5896
|
发凡举例
|
发
|
fā fán jǔ lì
|
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举:提出。指举例以阐明要点。说明全书通例
|
明·焦竑《玉堂丛语·纂修》:“时编摩之士,皆山林布衣,发凡举例,一仰于濂。”
|
FFJL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举例发凡
|
|
./N2Njbw==.html
|
fa fan ju li
|
|
4809
|
发凡起例
|
发
|
fā fán qǐ lì
|
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
晋·杜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
FFQ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起例发凡
|
|
./em5t.html
|
fa fan qi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