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5
|
别有用心
|
别
|
bié yǒu yòng xīn
|
用心:存心;打算。心中另有打算。现多指心里打着坏主意。
|
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方别寻得一头绪,似差简约端的,始终文字言语之处,真别有用心处。”
|
BYY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居心叵测、包藏祸心、心怀叵测
|
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光明正大
|
./azV1.html
|
bie you yong xin
|
|
1582
|
不易一字
|
不
|
bù yì yī zì
|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
《新唐书 王勃传》:“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
BYY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一字不易
|
|
./bXgw.html
|
bu yi yi zi
|
|
1580
|
不义之财
|
不
|
bù yì zhī cái
|
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
汉 刘向《列女传 齐田稷母》:“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
BYZC
|
常用成语
|
褒义成语
|
民脂民膏、坐地分赃、不劳而获
|
劳动致富、不谋私利
|
./bXdn.html
|
bu yi zhi cai
|
|
1685
|
鲍鱼之次
|
鲍
|
bào yú zhī cì
|
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
|
《大戴礼记 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 《大戴礼记 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王聘珍解诂:“次,若今市亭然。”...
|
BYZC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鲍鱼之肆
|
|
./MzM1bw==.html
|
bao yu zhi ci
|
|
1911
|
必由之地
|
必
|
bì yóu zhī dì
|
必:一定;由:经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地方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1回:“此人闻得青州有三千银子上京,兖州乃必由之地,意欲探取。”
|
BYZ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必经之地、必由之路
|
|
./N2QzMg==.html
|
bi you zhi di
|
|
2001
|
蚌鹬争衡
|
蚌
|
bàng yù zhēng héng
|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
蔡寅《变鸦楼三十年诗征序》:“蚌鹬争衡,鱼龙曼衍,离奇变幻之局,孰有甚于近三十年者。”
|
BYZ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蚌鹬相持
|
|
./OG5mZQ==.html
|
bang yu zheng heng
|
|
1620
|
布衣之交
|
布
|
bù yī zhī jiāo
|
布衣:古时平民的衣著。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
|
BYZ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生死之交、患难之交、忘年之交
|
酒肉朋友
|
./bmRl.html
|
bu yi zhi jiao
|
|
1131
|
不易之论
|
不
|
bù yì zhī lùn
|
易:变更。不可变更的言论。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
|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历代二 宋》:“然佞臣不可执笔,则是不易之论。”
|
BYZ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刊之论、不易之典、天经地义
|
不经之谈、无稽之谈
|
./Mnhr.html
|
bu yi zhi lun
|
|
1354
|
必由之路
|
必
|
bì yóu zhī lù
|
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
BYZ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必经之路、终南捷径
|
此路不通、歪门邪道、左道旁门
|
./amhv.html
|
bi you zhi lu
|
|
2270
|
别有滋味
|
别
|
bié yǒu zī wèi
|
原意是另有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离愁别恨的滋味,指亡国之痛。后泛指文学艺术的情调、意蕴另有种动人的美感和 原意是另有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离愁别恨的滋味,指亡国之痛。后泛指文学艺术的情调、意蕴另有种动人的美感和趣味。...
|
南唐 李煜《乌夜啼》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尽头。
|
BYZW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别有风味
|
|
./MzR0eQ==.html
|
bie you zi wei
|
|
1774
|
白蚁争穴
|
白
|
bái yǐ zhēng xué
|
比喻竞逐名利。
|
元 马谦斋《沉醉东风 自悟》曲:“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
|
BYZ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争名逐利
|
|
./NjZzaw==.html
|
bai yi zheng xue
|
|
2170
|
不虞之誉
|
不
|
bù yú zhī yù
|
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BYZY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bXo4.html
|
bu yu zhi yu
|
|
1587
|
不由自主
|
不
|
bù yóu zì zhǔ
|
由不得自己。指控制不住自己。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
|
BYZ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身不由己、鬼使神差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bXl5.html
|
bu you zi zhu
|
|
1814
|
百战百败
|
百
|
bǎi zhàn bǎi bài
|
指每战必败。
|
《汉书 萧何传》:“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
|
BZBB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屡战屡败
|
百战百胜
|
./NjdkZQ==.html
|
bai zhan bai bai
|
|
1815
|
百折不摧
|
百
|
bǎi zhé bù cuī
|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
宋 苏辙《祭亡兄端明文》:“义气外强,道心内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
|
BZB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百折不挠
|
一蹶不振
|
./Njdkbw==.html
|
bai zhe bu cui
|
|
1253
|
百战不殆
|
百
|
bǎi zhàn bù dài
|
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
|
先秦 孙武《孙子 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BZBD
|
常用成语
|
褒义成语
|
百战百胜、所向无敌、所向披靡
|
一败涂地、每战必殆、一触即溃
|
./aHpz.html
|
bai zhan bu dai
|
|
1254
|
百折不回
|
百
|
bǎi zhé bù huí
|
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
《明史 何腾蛟瞿式耜传论》:“夫节义必穷而后见,如二人之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谓百折不回者矣。”
|
BZB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百折不挠、坚强不屈
|
|
./aTAy.html
|
bai zhe bu hui
|
|
1034
|
半真半假
|
半
|
bàn zhēn bàn jiǎ
|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实的。
|
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 元·范居中《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我这里千回右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半真半假乔摸样,宜嗔宜喜娇情况,知疼知热俏心肠。”...
|
BZB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半推半就、故作姿态
|
婉言谢绝、拒人千里
|
./MXBl.html
|
ban zhen ban jia
|
|
1169
|
不着边际
|
不
|
bù zhuó biān jì
|
着:接触;挨上;边际:边缘;界限。挨不着边儿。原指无所依靠。现多形容言论空话;不切实际或离题太远;不 着:接触;挨上;边际:边缘;界限。挨不着边儿。原指无所依靠。现多形容言论空话;不切实际或离题太远;不切主旨。...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
|
BZBJ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无的放矢、空洞无物、离题万里
|
一语道破、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
./M3Fx.html
|
bu zhuo bian ji
|
|
1595
|
不知不觉
|
不
|
bù zhī bù jué
|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圣贤之学是掯掯定定做,不知不觉自然做得彻。”
|
BZB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神不知,鬼不觉
|
惊天动地
|
./bjJh.html
|
bu zhi bu jue
|
|
1593
|
不折不扣
|
不
|
bù zhé bù kòu
|
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按原价扣除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打折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点不差。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
|
BZBK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原原本本、实事求是、彻头彻尾
|
添枝加叶、添油加醋、画蛇添足
|
./bjFx.html
|
bu zhe bu kou
|
|
1255
|
百折不挠
|
百
|
bǎi zhé bù náo
|
折:挫折。挠:弯曲;引伸为屈服。无论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
汉 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
BZBN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百折不回、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
知难而退、一蹶不振、半途而废
|
./aTBj.html
|
bai zhe bu nao
|
|
1816
|
百折不屈
|
百
|
bǎi zhé bù qū
|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
清 恽敬《〈卓忠毅公遗稿〉书后》:“一旦竟成其名,史书及府县志纪录则有之,必不能千百年之后,人人变色 清 恽敬《〈卓忠毅公遗稿〉书后》:“一旦竟成其名,史书及府县志纪录则有之,必不能千百年之后,人人变色动容,有一百折不屈之人,如在其心,如出其口,如忠毅、方学士、铁尚书者也。”...
|
BZBQ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百折不挠、百折不摧
|
知难而退
|
./NjdkeQ==.html
|
bai zhe bu qu
|
|
985
|
笨嘴笨舌
|
笨
|
bèn zuǐ bèn shé
|
笨:不灵巧。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
BZBS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笨嘴拙舌
|
油嘴滑舌、能说会道
|
./MTJj.html
|
ben zui ben she
|
|
1252
|
百战百胜
|
百
|
bǎi zhàn bǎi shèng
|
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
BZB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战无不胜、所向无敌
|
一触即溃、望风披靡、屡战屡败
|
./aHpp.html
|
bai zhan bai sheng
|
|
2250
|
比众不同
|
比
|
bǐ zhòng bù tóng
|
与大家相比,大不一样。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原来悟空筋斗云比众不同,十分快疾,把个金星撇在脑后,先至南天门外。”
|
BZBT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与众不同
|
比比皆是
|
./MzRjZw==.html
|
bi zhong bu tong
|
|
1948
|
百治百效
|
百
|
bǎi zhì bǎi xiào
|
效:效果,功用。形容医术高明,效果很好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
|
BZB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百灵百验
|
|
./N25vZw==.html
|
bai zhi bai xiao
|
|
1817
|
百折不移
|
百
|
bǎi zhé bù yí
|
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
|
明 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
BZB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百折不挠
|
半途而废
|
./NjdlOA==.html
|
bai zhe bu yi
|
|
1415
|
秉烛待旦
|
秉
|
bǐng zhú dài dàn
|
旦:早晨。手持点燃的蜡烛待天亮。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宋江秉烛待旦。”
|
BZD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坐以待旦
|
|
./a2dv.html
|
bing zhu dai dan
|
|
1180
|
八字打开
|
八
|
bā zì dǎ kāi
|
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
|
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近日因看《大学》,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 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近日因看《大学》,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
BZDK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开门见山
|
云遮雾罩
|
./Z3dt.html
|
ba zi da kai
|
|
1596
|
不知端倪
|
不
|
bù zhī duān ní
|
端倪:头绪。不知头绪。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
BZDN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bjJr.html
|
bu zhi duan ni
|
|
1865
|
不知底细
|
不
|
bù zhī dǐ xì
|
不知道人或事情的内情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7回:“我也不知底细。”
|
BZD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历不明、来路不明
|
|
./NzY3YQ==.html
|
bu zhi di xi
|
|
1866
|
不战而溃
|
不
|
bù zhàn ér kuì
|
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孙膑使人挑庞涓之头示之,步军不战而溃。”
|
BZEK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望风披靡
|
战无不胜
|
./NzY4NA==.html
|
bu zhan er kui
|
|
1170
|
不足挂齿
|
不
|
bù zú guà chǐ
|
不足:不值得;挂齿:说起;提到;挂在口上。不值得在口头上一提。用于对人表示轻蔑;也用于对己表示自谦。 不足:不值得;挂齿:说起;提到;挂在口上。不值得在口头上一提。用于对人表示轻蔑;也用于对己表示自谦。也作“不足齿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叔孙通传》:“此皆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
BZG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在话下、微不足道、不屑一顾
|
举足轻重、有口皆碑
|
./M3Jh.html
|
bu zu gua chi
|
|
1598
|
不知高低
|
不
|
bù zhī gāo dī
|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洞宾见了,叫声好,不知高低。”
|
BZG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深浅、初生牛犊
|
知根达底
|
./bjNl.html
|
bu zhi gao di
|
|
2304
|
病在膏肓
|
病
|
bìng zài gāo huāng
|
见“病入膏肓”。
|
宋·朱熹《与台端书》:“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顾以不当其任,虽欲一效其伎 宋·朱熹《与台端书》:“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顾以不当其任,虽欲一效其伎而无所施耳。”...
|
BZGH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病染膏肓、病入膏肓
|
妙手回春
|
./MzU5aQ==.html
|
bing zai gao huang
|
|
1856
|
不知贵贱
|
不
|
bù zhī guì jiàn
|
指不知事物的轻重与价值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4回:“你若说你和我一样,你就是不知贵贱的人了。”
|
BZG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轻重
|
|
./Nm93OA==.html
|
bu zhi gui jian
|
|
1597
|
不知甘苦
|
不
|
bù zhī gān kǔ
|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对前人的艰辛没有体会。
|
春秋 鲁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
|
BZGK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麻木不仁
|
饱经风霜
|
./bjM0.html
|
bu zhi gan ku
|
|
968
|
百丈竿头
|
百
|
bǎi zhàng gān tóu
|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BZGT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百尺竿头
|
|
./dWs=.html
|
bai zhang gan tou
|
|
1599
|
不知好歹
|
不
|
bù zhī hǎo dǎi
|
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发武松出门。”
|
BZHD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不识好歹、不识抬举
|
心知肚明、知好知歹
|
./bjNv.html
|
bu zhi hao dai
|
|
1332
|
奔走呼号
|
奔
|
bēn zǒu hū háo
|
奔走:奔跑。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
清 吴趼人《痛史》第17回:“一时奔走呼号,哭声遍野,扶老携幼,弃业抛家,都往内地乱窜。”
|
BZH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ajZh.html
|
ben zou hu hao
|
|
1591
|
不在话下
|
不
|
bù zài huà xià
|
原多用于旧小说中;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转入别的情节。现多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用不着 原多用于旧小说中;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转入别的情节。现多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用不着说。...
|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
|
BZH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言而喻、不足齿数
|
大书特书
|
./bjBj.html
|
bu zai hua xia
|
|
1863
|
不足回旋
|
不
|
bù zú huí xuán
|
回旋:转动。形容处境局促,不便转身
|
|
BZH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留有余地
|
./NzY0aQ==.html
|
bu zu hui xuan
|
|
1214
|
白纸黑字
|
白
|
bái zhǐ hēi zì
|
白纸上写着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改悔。
|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曾不思宪法之所以有效力,全恃民众之拥护,假使只有白纸黑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曾不思宪法之所以有效力,全恃民众之拥护,假使只有白纸黑字之宪法,决不能保证民权,俾不受军阀之摧残。”...
|
BZH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证据确凿
|
无凭无据
|
./aGpv.html
|
bai zhi hei zi
|
|
2251
|
璧坐玑驰
|
璧
|
bì zuò jī chí
|
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
|
BZJC
|
一般成语
|
|
|
|
./MzRlNA==.html
|
bi zuo ji chi
|
|
1932
|
白昼见鬼
|
白
|
bái zhòu jiàn guǐ
|
泛指虚妄荒诞、不可能出现的事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龙香嘻的一笑道:‘白日见鬼!枉着人急了这许多时。’”
|
BZJG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白日见鬼
|
|
./N2Rhaw==.html
|
bai zhou jian gui
|
|
1601
|
不知就里
|
不
|
bù zhī jiù lǐ
|
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
|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你寻思,甚做处,不知就里,直恁冲冲怒?”
|
BZJ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内情
|
|
./bjRp.html
|
bu zhi jiu li
|
|
1374
|
避重就轻
|
避
|
bì zhòng jiù qīng
|
避重:指避开要紧的事;就轻:指抓小事情。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害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 避重:指避开要紧的事;就轻:指抓小事情。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害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
宋 刘挚《忠肃集 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
BZJQ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避难就易、避实就虚
|
避实击虚、知难而进
|
./anQy.html
|
bi zhong jiu qing
|
|
1600
|
不知进退
|
不
|
bù zhī jìn tuì
|
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
汉 荀悦《汉纪 哀帝纪下》:“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
|
BZJT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高低
|
八面圆通
|
./bjQ4.html
|
bu zhi jin tui
|
|
1613
|
不足介意
|
不
|
bù zú jiè yì
|
不值得放在心上。
|
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 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
BZJ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必介意
|
耿耿于怀
|
./bmEy.html
|
bu zu jie 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