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0
|
半身不遂
|
半
|
bàn shēn bù suí
|
遂:顺;如意;指能活动。半边身体不能活动自如。
|
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中风历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侠然。 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中风历节》:“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侠然。”...
|
BSB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半身不摄
|
身强体壮、八面玲珑、生龙活虎
|
./aThv.html
|
ban shen bu sui
|
|
1664
|
半生半熟
|
半
|
bàn shēng bàn shú
|
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
|
元 元怀《拊掌录》:“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野(魏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 元 元怀《拊掌录》:“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野(魏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座客大发一噱。”...
|
BSB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半生不熟
|
滚瓜烂熟
|
./MzJwaw==.html
|
ban sheng ban shu
|
|
1665
|
半死半生
|
半
|
bàn sǐ bàn shēng
|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
汉 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
BSB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半死半活
|
生机勃勃
|
./MzJxbw==.html
|
ban si ban sheng
|
|
1924
|
半身不摄
|
半
|
bàn shēn bù shè
|
摄:引持。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或半边肢体瘫痪
|
《魏书·孟鸾传》:“素被病,面常黯黑,于九殿下暴疾,半身不摄,扶载归家,其夜亡。”
|
BSB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半身不遂
|
|
./N2Q4Mg==.html
|
ban shen bu she
|
|
1150
|
不声不响
|
不
|
bù shēng bù xiǎng
|
不说话,不出声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
BSB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无声无息
|
大喊大叫、大吵大闹
|
./M2pp.html
|
bu sheng bu xiang
|
|
1544
|
不上不下
|
不
|
bù shàng bù xià
|
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
BSB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进退两难、进退维谷
|
登峰造极
|
./bWd3.html
|
bu shang bu xia
|
|
1662
|
半上半下
|
半
|
bàn shàng bàn xià
|
指两可之间。
|
《朱子全书》卷十:“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匆遽急改之。”又卷十九:“微子去却 《朱子全书》卷十:“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匆遽急改之。”又卷十九:“微子去却易,比干则索性死,他(箕子)在半上半下处,最是难。”...
|
BSB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进退维谷、上下两难
|
|
./MzJvcQ==.html
|
ban shang ban xia
|
|
1798
|
百世不易
|
百
|
bǎi shì bù yì
|
千秋万代永不改变。
|
《汉书 邹阳传》:“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 《汉书 邹阳传》:“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
BSB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一成不变
|
|
./Njc1bQ==.html
|
bai shi bu yi
|
|
1806
|
百顺百依
|
百
|
bǎi shùn bǎi yī
|
形容什么都顺从。同“百依百随”。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焦氏]况兼正在妙龄,打扮得如花朵相似,枕席之间,曲意取媚。果然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焦氏]况兼正在妙龄,打扮得如花朵相似,枕席之间,曲意取媚。果然哄得李雄千欢万喜,百顺百依。”...
|
BSB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百依百顺
|
我行我素
|
./NjdhMg==.html
|
bai shun bai yi
|
|
2193
|
白首不渝
|
白
|
bái shǒu bù yú
|
渝:改变。白头到老也不变。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
|
《梁书 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
BSBY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MzJneQ==.html
|
bai shou bu yu
|
|
1923
|
半生尝胆
|
半
|
bàn shēng cháng dǎn
|
半生:半辈子;胆:苦胆。半辈子尝苦胆。指受了半辈子的劳苦
|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志气类·尝胆》:“自叹劳苦曰半生尝胆。”
|
BSC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甜甜美美
|
./N2Q3cw==.html
|
ban sheng chang dan
|
|
1652
|
白手成家
|
白
|
bái shǒu chéng jiā
|
没有依恃,而独立兴起的家业或事业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朱延年是商人的儿子,他的福佑药房是白手成家的。”
|
BSC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白手起家
|
根基深厚
|
./MzJoOA==.html
|
bai shou cheng jia
|
|
2013
|
跋涉长途
|
跋
|
bá shè cháng tú
|
跋涉:登山涉水。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走长路的艰辛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2回:“救我等于虎口之中,又不惮跋涉长途,送我们至万国通商文明之地。”
|
BSCT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长途跋涉
|
|
./OHoyaw==.html
|
ba she chang tu
|
|
1314
|
杯水车薪
|
杯
|
bēi shuǐ chē xīn
|
杯水:一杯水;车薪:一车柴草。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对解决困难作用不大。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
BSC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水救薪、无济于事
|
力济九区、绰绰有余、立杆见影
|
./aXVt.html
|
bei shui che xin
|
|
1264
|
板上钉钉
|
板
|
bǎn shàng dìng dīng
|
比喻事情已经决定,不能改变。
|
王蒙《蝴蝶》:“海云是已经定性、已经作了板上钉钉的正式结论的阶级敌人。”
|
BSD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铁板钉钉、板上砸钉
|
言而无信
|
./aTY2.html
|
ban shang ding ding
|
|
1804
|
百事大吉
|
百
|
bǎi shì dà jí
|
指一切顺利;平安无事。
|
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 桃符获罪》:“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
|
BSD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万事大吉
|
艰难曲折
|
./Njc5aQ==.html
|
bai shi da ji
|
|
2246
|
俛拾地芥
|
俛
|
bì shí dì jiè
|
比喻极易获得。
|
|
BSDJ
|
一般成语
|
|
|
|
./MzQ1OA==.html
|
bi shi di jie
|
|
2398
|
不识东家
|
不
|
bù shí dōng jiā
|
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
“不识东家丘”的略语。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
BSDJ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
|
./MzY3eQ==.html
|
bu shi dong jia
|
|
2203
|
班师得胜
|
班
|
bān shī dé shèng
|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
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
BSD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得胜回朝
|
|
./MzJwdQ==.html
|
ban shi de sheng
|
|
1154
|
不识大体
|
不
|
bú shí dà tǐ
|
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
|
《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
|
BSDT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目光如豆、鼠目寸光
|
目光如炬、高瞻远瞩、卓有远见
|
./M2tt.html
|
bu shi da ti
|
|
2126
|
博识多通
|
博
|
bó shí duō tōng
|
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
|
BSDT
|
一般成语
|
|
|
|
./a3Nj.html
|
bo shi duo tong
|
|
1155
|
不识高低
|
不
|
bù shí gāo dī
|
识:知道,认识。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1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
BSGD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不知轻重、不知高低
|
|
./M2t3.html
|
bu shi gao di
|
|
1187
|
拔山扛鼎
|
拔
|
bá shān gāng dǐng
|
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 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
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BSG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
软弱无力
|
./aDJx.html
|
ba shan gang ding
|
|
1186
|
拔山盖世
|
拔
|
bá shān gài shì
|
拔山:把山拔起来。引申为力大无比。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BSGS
|
常用成语
|
褒义成语
|
拔山扛鼎
|
手无缚鸡之力
|
./aDJn.html
|
ba shan gai shi
|
|
1260
|
班师回朝
|
班
|
bān shī huí cháo
|
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
元 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
|
BSH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凯旋而归
|
|
./aTQ4.html
|
ban shi hui chao
|
|
1156
|
不识好歹
|
不
|
bù shí hǎo dǎi
|
歹:坏。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
BSHD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不识抬举、混淆黑白、是非不分
|
是非分明
|
./M2w2.html
|
bu shi hao dai
|
|
2204
|
班师回俯
|
班
|
bān shī huí fǔ
|
见“班师回朝”。
|
|
BSHF
|
一般成语
|
|
|
|
./MzJxNA==.html
|
ban shi hui fu
|
|
2402
|
不爽毫发
|
不
|
bù shuǎng háo fā
|
没有一点差错。
|
《明史 王琼传》:“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
BSHF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毫发不爽
|
天差地别
|
./MzY5dw==.html
|
bu shuang hao fa
|
|
994
|
比手划脚
|
比
|
bǐ shǒu huà jiǎo
|
比:比拟。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加强语气
|
杨朔《金字塔夜月》:“老看守却像没听见,紧自比手划脚说。”
|
BSH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指手划脚
|
|
./MTY4.html
|
bi shou hua jiao
|
|
1207
|
白山黑水
|
白
|
bái shān hēi shuǐ
|
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
《金史 世纪序》:“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
BSH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aGR1.html
|
bai shan hei shui
|
|
1768
|
白叟黄童
|
白
|
bái sǒu huáng tóng
|
白头发的老人和黄头发的孩子。泛指老老少少。
|
明 无名氏《衣锦还乡》第四折:“仰赖圣德仁慈,白叟黄童,焚香顶礼,俺永享快乐也。”
|
BSHT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老老少少
|
|
./NjZxMg==.html
|
bai sou huang tong
|
|
1693
|
杯蛇幻影
|
杯
|
bēi shé huàn yǐng
|
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同“杯弓蛇影”。
|
《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萦愁绪以回肠,蔓牵瓜落;拭泪珠而洗面,藕断丝长。”
|
BSH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弓蛇影
|
|
./MzNmZQ==.html
|
bei she huan ying
|
|
1641
|
拔山举鼎
|
拔
|
bá shān jǔ dǐng
|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
BSJ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拔山扛鼎
|
软弱无力
|
./MzI4dw==.html
|
ba shan ju ding
|
|
2399
|
不识局面
|
不
|
bù shí jú miàn
|
犹不识时务。
|
《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 《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
BSJM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不识时务、不晓世务
|
|
./MzY4OA==.html
|
bu shi ju mian
|
|
1053
|
避实击虚
|
避
|
bì shí jī xū
|
虚:空虚。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薄弱之处
|
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
BSJ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避实就虚
|
以卵投石
|
./MXdt.html
|
bi shi ji xu
|
|
1054
|
避实就虚
|
避
|
bí shí jiù xū
|
实:实力;就:接近;趋向;虚:空虚;虚弱。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 实:实力;就:接近;趋向;虚:空虚;虚弱。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现也指办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着手。或谈论问题回避要害。原作“避实击虚”。...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要略》:“击危乘势以为资,清静以为常,避实就虚,若驱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
BSJ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声东击西
|
以卵击石、飞蛾投火
|
./MXd3.html
|
bi shi jiu xu
|
|
2067
|
白水鉴心
|
白
|
bái shuǐ jiàn xīn
|
白水:清水;鉴:照。清澈的水能照见人的心。形容人心像明净的水一样纯洁。
|
|
BSJX
|
一般成语
|
|
|
|
./aGZp.html
|
bai shui jian xin
|
|
1435
|
博施济众
|
博
|
bó shī jì zhòng
|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
BSJ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普渡众生
|
|
./a3My.html
|
bo shi ji zhong
|
|
955
|
白色恐怖
|
白
|
bái sè kǒng bù
|
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
BSKB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腥风血雨
|
红色风暴
|
./cHU=.html
|
bai se kong bu
|
|
1287
|
宝山空回
|
宝
|
bǎo shān kōng huí
|
宝山:蕴藏、聚积宝物的山。进入宝山却空着手归来。比喻置身学府却一无所获。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
BSK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空入宝山回
|
满载而归
|
./aWZt.html
|
bao shan kong hui
|
|
1765
|
白手空拳
|
白
|
bái shǒu kōng quán
|
形容手中一无所有。
|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八回:“我从十几岁上,拿了一双白手空拳,和吴继之两个混;我们两 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八回:“我从十几岁上,拿了一双白手空拳,和吴继之两个混;我们两个向没分家,挣到了一百多万。”...
|
BSKQ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赤手空拳
|
坚甲利兵
|
./NjZvZQ==.html
|
bai shou kong quan
|
|
1799
|
百世流芳
|
百
|
bǎi shì liú fāng
|
美名永传于后世。
|
明 徐霖《绣襦记 逼娃逢迎》:“贱人不思忖,良家且淫奔。你既落烟花寨,休思百世流芳也。”
|
BSLF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流芳百世、百世流芬
|
遗臭万年
|
./Njc1dw==.html
|
bai shi liu fang
|
|
1800
|
百世流芬
|
百
|
bǎi shì liú fēn
|
美名永传于后世。同“百世流芳”。
|
清 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结构》:“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芬。”
|
BSLF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百世流芳
|
遗臭万年
|
./Njc2Ng==.html
|
bai shi liu fen
|
|
1545
|
不甚了了
|
不
|
bù shèn liǎo liǎo
|
甚:很;了了:明白。对事情不很明白;不大清楚。
|
《北齐书 永安王浚传》:“文宣末年多酒,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
|
BSL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不知所以、雾里看花、茫然不解
|
明察秋毫、了如指掌、一目了然
|
./bWg2.html
|
bu shen liao liao
|
|
1302
|
豹死留皮
|
豹
|
bào sǐ liú pí
|
豹子死了,皮留在世间。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
|
宋 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 宋 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
BSLP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人死留名
|
遗臭万年
|
./aW5v.html
|
bao si liu pi
|
|
989
|
逼上梁山
|
逼
|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
梁山:又称梁山泊;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 梁山:又称梁山泊;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水浒传》里有宋江、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节。后用来比喻被迫做某种事。...
|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而且要有一种相当的压力,就是公开号召,开许多会,将起军来,‘逼上梁山’。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而且要有一种相当的压力,就是公开号召,开许多会,将起军来,‘逼上梁山’。”...
|
BSL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迫不得已、铤而走险
|
自觉自愿、自告奋勇
|
./MTNn.html
|
bi shang liang shan
|
|
1695
|
杯水粒粟
|
杯
|
bēi shuǐ lì sù
|
一杯水,一粒粟。指极少量的饮食。
|
宋 洪迈《夷坚丙志 张拱遇仙》:“虽逾旬涉月,杯水粒粟无所须。喜饮酒,好作诗,行年六十,而颜色如壮者 宋 洪迈《夷坚丙志 张拱遇仙》:“虽逾旬涉月,杯水粒粟无所须。喜饮酒,好作诗,行年六十,而颜色如壮者。”...
|
BSL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山珍海味、大吃大喝
|
./MzNnaQ==.html
|
bei shui li su
|
|
2186
|
巴三揽四
|
巴
|
bā sān lǎn sì
|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
BSLS
|
一般成语
|
|
|
|
./MzI4Yw==.html
|
ba san lan si
|
|
1802
|
背生芒刺
|
背
|
bèi shēng máng cì
|
犹言芒刺在背。同“背若芒刺”。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二回:“适才听智兄之言,觉得背生芒刺。”
|
BSM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背若芒刺、芒刺在背
|
|
./Njc3MA==.html
|
bei sheng mang ci
|
|
2400
|
不识马肝
|
不
|
bù shí mǎ gān
|
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
|
BSMG
|
一般成语
|
|
|
|
./MzY4aQ==.html
|
bu shi ma 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