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20
|
鼓乐喧天
|
鼓
|
gǔ yuè xuān tiān
|
鼓:弹奏。喧天:声音大而嘈杂。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
|
《五代史平话 汉史》:“笙歌聒地,鼓乐喧天。”
|
GYXT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鼓吹喧阗
|
|
./M3B0OA==.html
|
gu yue xuan tian
|
|
11532
|
鼓舞人心
|
鼓
|
gǔ wǔ rén xīn
|
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
汉·扬雄《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从者,号令乎?”
|
GWRX
|
常用成语
|
褒义成语
|
振奋人心
|
|
./MTZkaw==.html
|
gu wu ren xin
|
|
24727
|
摇唇鼓舌
|
摇
|
yáo chún gǔ shé
|
鼓舌:嚼舌头;指诡辨。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
YCGS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拨是弄非、花言巧语、巧舌如簧
|
哑口无言、沉默寡言、默不做声
|
./Mm1mNg==.html
|
yao chun gu she
|
|
12219
|
鼓吻弄舌
|
鼓
|
gǔ wěn nòng shé
|
鼓弄唇舌。
|
《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个枭鸟,在秋心院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脚毛发森竖!”
|
GWN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鼓唇弄舌
|
|
./M3BvaQ==.html
|
gu wen nong she
|
|
12596
|
鼓噪四起
|
鼓
|
gǔ zào sì qǐ
|
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
GZSQ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OTF4dw==.html
|
gu zao si qi
|
|
12376
|
鼓刀屠者
|
鼓
|
gǔ dāo tú zhě
|
鼓刀:动刀。宰杀牲畜的屠夫。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
战国·楚·屈原《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
GDTZ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nFpaw==.html
|
gu dao tu zhe
|
|
6296
|
鼎足而立
|
鼎
|
dǐng zú ér lì
|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
DZE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三足鼎立、鼎足而三、相持不下、分庭抗礼
|
归于一统、合而为一、定于一尊
|
./NXJp.html
|
ding zu er li
|
|
5901
|
负鼎之愿
|
负
|
fù dǐng zhī yuàn
|
鼎:古代立国的重器。担负辅佐君王大任的愿望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
FDZY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21uOA==.html
|
fu ding zhi yuan
|
|
20075
|
染指于鼎
|
染
|
rǎn zhǐ yú dǐng
|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
《左传 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
RZYD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HFmMA==.html
|
ran zhi yu ding
|
|
8715
|
调和鼎鼐
|
调
|
tiáo hé dǐng nài
|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
《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
THDN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
|
./d3Fj.html
|
tiao he ding nai
|
|
23219
|
三足鼎立
|
三
|
sān zú dǐng lì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圆形;三足;两耳。像三条腿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
SZD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鼎足之势、鼎足三分
|
不打自败
|
./MjNudw==.html
|
san zu ding li
|
|
8078
|
天下鼎沸
|
天
|
tiān xià dǐng fèi
|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鼎沸:鼎里的水沸腾。比喻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人心焕散,惶惶思变
|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由是天下鼎沸,奸凶并争。”
|
TXDF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天下大乱
|
天下太平
|
./NzF4eQ==.html
|
tian xia ding fei
|
|
6295
|
鼎鼎有名
|
鼎
|
dǐng dǐng yǒu míng
|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
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
DDY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赫赫有名、举世闻名、如雷贯耳、名闻遐迩
|
默默无闻、无声无息、碌碌无为
|
./NXI4.html
|
ding ding you ming
|
|
6385
|
大名鼎鼎
|
大
|
dà míng dǐng dǐng
|
鼎鼎:声威盛大的样子。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
DMDD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赫赫有名、名扬天下、举世闻名、鼎鼎大名
|
无名鼠辈、无声无息、默默无闻
|
./dHRt.html
|
da ming ding ding
|
|
6570
|
鼎鼎大名
|
鼎
|
dǐng dǐng dà míng
|
鼎鼎:名声盛大的样子。很大的名气。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
|
DDD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赫赫有名、闻名遐尔、举世闻名、名扬天下
|
无名鼠辈、无声无息、不见经传
|
./d3Zt.html
|
ding ding da ming
|
|
19378
|
人声鼎沸
|
人
|
rén shēng dǐng fèi
|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
RSDF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人欢马叫、震耳欲聋
|
万籁俱寂、鸦雀无声
|
./MXlpbQ==.html
|
ren sheng ding fei
|
|
14198
|
海内鼎沸
|
海
|
hǎi nèi dǐng fèi
|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
HNDF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天下大乱
|
太平盛世
|
./M3I4bQ==.html
|
hai nei ding fei
|
|
6751
|
鼎力相助
|
鼎
|
dǐng lì xiàng zhù
|
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 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5章:“对于石云彪一类人物,理应鼎力相助。”
|
DLX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故意刁难
|
./NnN3ZQ==.html
|
ding li xiang zhu
|
|
9157
|
鼍鸣鳖应
|
鼍
|
tuó míng biē yìng
|
鼍:扬子鳄。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
《旧唐书·李密传》:“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鼍鸣鳖应,见机而作。”
|
TMBY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
|
./OTh4YQ==.html
|
tuo ming bie ying
|
|
9158
|
鼍愤龙愁
|
鼍
|
tuó fèn lóng chóu
|
鼍:扬子鳄。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
|
宋·苏轼《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谁言万方声一概,鼍愤龙愁为余变。”
|
TFLC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
|
./OTh4aw==.html
|
tuo fen long chou
|
|
4709
|
黾勉从事
|
黾
|
mǐn miǎn cóng shì
|
黾勉:努力。努力工作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
MMCS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僶俛从事
|
|
./ODFuaQ==.html
|
min mian cong shi
|
|
139
|
黯然无光
|
黯
|
àn rán wú guāng
|
黯然:阴暗的样子。形容昏暗不明亮
|
秦牧《哲人 小孩》:“因为思想水平低下,作品也就难免黯然无光。”
|
ARWG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黯淡无光
|
光彩夺目
|
./Nm9sNA==.html
|
an ran wu guang
|
|
17
|
黯然失色
|
黯
|
àn rán shī sè
|
黯然:昏暗的样子;失色:失去光泽。原指心情沮丧;脸色难看。形容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有时也形容心情不 黯然:昏暗的样子;失色:失去光泽。原指心情沮丧;脸色难看。形容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有时也形容心情不好。...
|
清 冒襄《影梅庵忆语》:“顿使《会真》、《长恨》等篇黯然失色。”
|
ARS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相形见绌、大相径庭
|
光彩夺目、不相上下
|
./ZXE=.html
|
an ran shi se
|
|
138
|
黯然魂销
|
黯
|
àn rán hún xiāo
|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魂销: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心情极其沮丧、哀痛,以致心神无主的样子
|
清 李渔《闲情偶寄 授曲第三》:“悲者黯然魂销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
|
ARHX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黯然销魂
|
洋洋得意
|
./Nm9rdQ==.html
|
an ran hun xiao
|
|
609
|
黯然销魂
|
黯
|
àn rán xiāo hún
|
黯然:心神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灵魂离开了肉体。心情沮丧;面色阴沉;好 黯然:心神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灵魂离开了肉体。心情沮丧;面色阴沉;好像失掉了灵魂;形容极度悲愁。...
|
南朝 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失色将败之貌。”
|
ARXH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六神无主、丧魂失魄、失魂落魄
|
怡然自得、洋洋得意
|
./Z2ph.html
|
an ran xiao hun
|
|
140
|
黯然无神
|
黯
|
àn rán wú shén
|
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无精打采
|
何为《第二次考试》:“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
|
ARW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无精打采
|
精神抖擞
|
./Nm9sZQ==.html
|
an ran wu shen
|
|
18
|
黯然无色
|
黯
|
àn rán wú sè
|
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
清 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
ARW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暗淡无光
|
绚丽多彩
|
./ZjA=.html
|
an ran wu se
|
|
15
|
黯淡无光
|
黯
|
àn dàn wú guāng
|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昏暗不明亮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
ADWG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暗淡无光、黯然无光
|
金光灿烂
|
./ZTY=.html
|
an dan wu guang
|
|
15974
|
极武穷兵
|
极
|
jí wǔ qióng bīng
|
黩武。滥用武力。
|
《周书·韦孝宽传》:“且君辅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调阴阳,抚百姓,焉用极武穷兵,构怨连祸。”
|
JWQB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黩武穷兵
|
|
./M3g2cw==.html
|
ji wu qiong bing
|
|
3715
|
面目黧黑
|
面
|
miàn mù lí hēi
|
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
MMLH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面目犁黑、面目黎黑
|
白白净净、容光焕发
|
./OGJtZQ==.html
|
mian mu li hei
|
|
27462
|
无幽不烛
|
无
|
wú yōu bù zhú
|
黝暗处无不被照亮。比喻明察隐微。
|
《晋书·元帝纪》:“陛下明并日月,无幽不烛,深谋远猷,出自胸怀。”
|
WYBZ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WNraQ==.html
|
wu you bu zhu
|
|
13405
|
考绩黜陟
|
考
|
kǎo jì chù zhì
|
黜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考核官吏的政绩好坏来决定升降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于是建诸侯之贤者以为牧,故以考绩黜陟,不统其政,不御其民。”
|
KJCZ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2tvZQ==.html
|
kao ji chu zhi
|
|
24651
|
鸦默雀静
|
鸦
|
yā mò què jìng
|
默:静默。形容人们或活动场所非常安静。
|
清 曹雪芹《红楼梦》:“我因为到了老祖宗那里,鸦默雀静的,问小丫头子们,他又不肯叫我找园里来。”
|
YMQ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
沸反盈天、沸沸扬扬
|
./Mmw0OA==.html
|
ya mo que jing
|
|
4417
|
默然无语
|
默
|
mò rán wú yǔ
|
默:静默。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2回:“鲁肃吃了一惊,默然无语。”
|
MRWY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默然无声
|
滔滔不绝
|
./OTZ2NA==.html
|
mo ran wu yu
|
|
4418
|
默然无声
|
默
|
mò rán wú shēng
|
默:静默。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
|
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无声。”
|
MRW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默然无语、默默无声
|
|
./OTZ2ZQ==.html
|
mo ran wu sheng
|
|
11960
|
恭默守静
|
恭
|
gōng mò shǒu jìng
|
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又自以归付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
GMSJ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
|
./MTZidw==.html
|
gong mo shou jing
|
|
3758
|
默不做声
|
默
|
mò bù zuò shēng
|
默:沉默。沉默不说一句话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刘峰默不做声,顺着梯子下了几阶,又回身关好柜底板。”
|
MBZ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默不作声
|
滔滔不绝
|
./OTZ3aQ==.html
|
mo bu zuo sheng
|
|
4090
|
默而识之
|
默
|
mò ér shí zhī
|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
|
MESZ
|
一般成语
|
|
|
|
./NGVwdw==.html
|
mo er shi zhi
|
|
3394
|
默默无闻
|
默
|
mò mò wú wén
|
默默:没有声息;闻:出名。无声无息;不为人知。
|
明 李桢《剪灯余话》:“而使之昧昧无闻,安得不饮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
MMWW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无声无息
|
赫赫有名、大名鼎鼎
|
./Zmt1.html
|
mo mo wu wen
|
|
4419
|
默默无声
|
默
|
mò mò wú shēng
|
默默:幽寂,没有声音。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没有名声,不为人所知
|
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无声。”
|
MMW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默默无语、默默无闻
|
大名鼎鼎
|
./OTZ2eQ==.html
|
mo mo wu sheng
|
|
3757
|
默默不语
|
默
|
mò mò bù yǔ
|
默默:不说话的样子。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0回:“他见郭安默默不语,如有所思,便知必有心事。”
|
MMB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默默无语
|
口若悬河
|
./OTZ3OA==.html
|
mo mo bu yu
|
|
3756
|
默默无语
|
默
|
mò mò wú yǔ
|
默默:不说话的样子。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杨御史见苏御史词色不顺,便默默无语。”
|
MMW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默默无言
|
口若悬河
|
./OTZ2bw==.html
|
mo mo wu yu
|
|
16724
|
黔驴之技
|
黔
|
qián lǘ zhī jì
|
黔:贵州;技:本领。黔驴的本领。
|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驴一鸣,虎大骇……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啃,断其喉...
|
QLZJ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束手无策、无计可施
|
力大无穷、神通广大
|
./MnptZw==.html
|
qian lu zhi ji
|
|
16453
|
黔驴技穷
|
黔
|
qián lǘ jì qióng
|
黔:今贵州省;穷:尽。黔地的驴;本领穷尽了。比喻极为有限的一点本领也用尽了。
|
唐 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QLJQ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无计可施、束手无策、黔驴技尽
|
神通广大、力大无穷
|
./MXZjcQ==.html
|
qian lu ji qiong
|
|
13980
|
黑白不分
|
黑
|
hēi bái bù fēn
|
黑白:黑色和白色,比喻是非、善恶。把黑的说成白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可惜一个卖土委员的调查,一个小毛的申明,把事情弄得黑白不分了。”
|
HBBF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黑白混淆
|
黑白分明
|
./NnFtcQ==.html
|
hei bai bu fen
|
|
3668
|
暮夜无知
|
暮
|
mù yè wú zhī
|
黑夜无人知晓。
|
《后汉书 杨震传》:“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 《后汉书 杨震传》:“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
MYW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mRxaw==.html
|
mu ye wu zhi
|
|
13628
|
黑白分明
|
黑
|
hēi bái fēn míng
|
黑、白:黑白两种颜色;明:清楚。黑白两色分得很清。比喻对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
HBF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泾渭分明、一清二楚
|
不分皂白、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
./MTlrMA==.html
|
hei bai fen ming
|
|
7922
|
痛饮黄龙
|
痛
|
tòng yǐn huáng lóng
|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
《宋史 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
TYHL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黄龙痛饮
|
|
./MmNsYQ==.html
|
tong yin huang long
|
|
13845
|
黄雀衔环
|
黄
|
huáng què xián huán
|
黄雀衔着银环以报答恩人。指报恩。
|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实感仁恩。今赠白环四枚,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实感仁恩。今赠白环四枚,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环。”...
|
HQX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结草衔环
|
恩将仇报
|
./MWQ2dQ==.html
|
huang que xian huan
|
|
14066
|
黄门驸马
|
黄
|
huáng mén fù mǎ
|
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驸马:转指皇帝女婿。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指依靠婚姻而上的人
|
东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
HMFM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驸马都尉
|
|
./OHNmbw==.html
|
huang men fu 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