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63
|
杳无音信
|
杳
|
yǎo wú yīn xìn
|
杳:不见踪影;没有迹象;音信:消息;回信。形容信息断绝;了解不到对方的情况。
|
宋 黄孝迈《咏水仙》词:“警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
|
YWY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杳无消息
|
指日可待
|
./Mm13ZQ==.html
|
yao wu yin xin
|
|
25340
|
杳无消息
|
杳
|
yǎo wú xiāo xī
|
杳:无影无踪。没有一点儿音信。
|
明 沈德符《野获编》:“微闻有浮海行者,踪迹可疑。乃南至闽广近海诸地,无不遍历,杳无消息。”
|
YWX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杳无音信、杳无踪影、无影无踪
|
捷报频传
|
./NWwwbw==.html
|
yao wu xiao xi
|
|
25339
|
杳无人烟
|
杳
|
yǎo wú rén yān
|
谓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师兄差疑了,似这杳无人烟之处,又无个怪兽妖禽,怕他怎的?”
|
YWR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荒无人烟
|
|
./NWwwZQ==.html
|
yao wu ren yan
|
|
24750
|
杳如黄鹤
|
杳
|
yǎo rú huáng hè
|
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 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
唐 崔灏《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YRHH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杳无音信、无影无踪、泥牛入海
|
捷报频传
|
./Mm1xaw==.html
|
yao ru huang he
|
|
2087
|
杯酒言欢
|
杯
|
bēi jiǔ yán huān
|
相聚饮酒,欢快地交谈。
|
鲁迅《伪自由书·观斗》:“忽而误会消释了,忽而杯酒言欢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报国了。”
|
BJYH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酒解怨
|
|
./aXUy.html
|
bei jiu yan huan
|
|
1041
|
杯酒解怨
|
杯
|
bēi jiǔ jiě yuàn
|
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饮酒言欢,消解仇怨
|
《新唐书 张延赏传》:“吾武夫虽有旧恶,杯酒间可解。”
|
BJJ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酒言欢
|
|
./MXNn.html
|
bei jiu jie yuan
|
|
1693
|
杯蛇幻影
|
杯
|
bēi shé huàn yǐng
|
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同“杯弓蛇影”。
|
《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萦愁绪以回肠,蔓牵瓜落;拭泪珠而洗面,藕断丝长。”
|
BSH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弓蛇影
|
|
./MzNmZQ==.html
|
bei she huan ying
|
|
2225
|
杯羹之让
|
杯
|
bēi gēng zhī ràng
|
指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
《史记 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 《史记 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
BGZR
|
一般成语
|
|
|
|
./MzNhbw==.html
|
bei geng zhi rang
|
|
1313
|
杯盘狼藉
|
杯
|
bēi pán láng jí
|
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杂乱不堪。形容喝酒吃饭快要完了的时候或吃完以后;桌上的杯子、盘子、碗筷等乱七八 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杂乱不堪。形容喝酒吃饭快要完了的时候或吃完以后;桌上的杯子、盘子、碗筷等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
BPL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杂乱无章、乱七八糟
|
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
./aXVj.html
|
bei pan lang ji
|
|
1314
|
杯水车薪
|
杯
|
bēi shuǐ chē xīn
|
杯水:一杯水;车薪:一车柴草。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对解决困难作用不大。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
BSC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水救薪、无济于事
|
力济九区、绰绰有余、立杆见影
|
./aXVt.html
|
bei shui che xin
|
|
1695
|
杯水粒粟
|
杯
|
bēi shuǐ lì sù
|
一杯水,一粒粟。指极少量的饮食。
|
宋 洪迈《夷坚丙志 张拱遇仙》:“虽逾旬涉月,杯水粒粟无所须。喜饮酒,好作诗,行年六十,而颜色如壮者 宋 洪迈《夷坚丙志 张拱遇仙》:“虽逾旬涉月,杯水粒粟无所须。喜饮酒,好作诗,行年六十,而颜色如壮者。”...
|
BSLS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山珍海味、大吃大喝
|
./MzNnaQ==.html
|
bei shui li su
|
|
1042
|
杯水之谢
|
杯
|
bēi shuǐ zhī xiè
|
比喻微薄的酬谢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次日,凤四老爹果然别了万中书,不曾受他杯水之谢,取路往杭州去了。”
|
BSZ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水之敬
|
|
./MXNx.html
|
bei shui zhi xie
|
|
1696
|
杯水之敬
|
杯
|
bēi shuǐ zhī jìng
|
犹言杯水之谢。
|
《歧路灯》第三八回:“孔耘轩道:‘小婿业师惠人老,原是弟说成的,今上学已经两月,弟尚无杯水之敬,所以 《歧路灯》第三八回:“孔耘轩道:‘小婿业师惠人老,原是弟说成的,今上学已经两月,弟尚无杯水之敬,所以(备筵)并请三位陪光。’”...
|
BSZ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水之谢
|
|
./MzNoMg==.html
|
bei shui zhi jing
|
|
1311
|
杯弓蛇影
|
杯
|
bēi gōng shé yǐng
|
①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②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也作“弓影 ①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②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也作“弓影杯蛇”。...
|
清 黄遵宪《感事》:“金玦庞凉舍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
BGS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
|
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
|
./aXM0.html
|
bei gong she ying
|
|
1689
|
杯弓市虎
|
杯
|
bēi gōng shì hǔ
|
指捕风捉影,疑虑重重,自相惊扰。参见“杯弓蛇影”、“三人成虎”。
|
詧盦《学界风潮记 天津商学界之活动》:“同时传来上海有罢市之说,以致杯弓市虎,危机伺伏,人心恐惶,险 詧盦《学界风潮记 天津商学界之活动》:“同时传来上海有罢市之说,以致杯弓市虎,危机伺伏,人心恐惶,险状万分。”...
|
BGSH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捕风捉影
|
|
./MzNiOA==.html
|
bei gong shi hu
|
|
2231
|
杯中蛇影
|
杯
|
bēi zhōng shé yǐng
|
同“杯弓蛇影”。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鸟兽》:“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马,难分祸福。龙驹凤雏,晋闵鸿夸吴中陆士龙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鸟兽》:“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马,难分祸福。龙驹凤雏,晋闵鸿夸吴中陆士龙之异;伏龙凤雏,司马徽称孔明庞士元之奇。”...
|
BZSY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弓蛇影、杯影蛇弓
|
安之若泰、谈笑自若
|
./MzNrNA==.html
|
bei zhong she ying
|
|
1823
|
杯中之物
|
杯
|
bēi zhōng zhī wù
|
杯子中的东西,指酒。同“杯中物”。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一生挣得一副好酒量,闷来时只是饮酒,尽醉方休,日常饭食,有一顿,没一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一生挣得一副好酒量,闷来时只是饮酒,尽醉方休,日常饭食,有一顿,没一顿,都不计较,单少不得杯中之物。”...
|
BZZW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杯中物
|
|
./NjdrbQ==.html
|
bei zhong zhi wu
|
|
25324
|
杨柳宫眉
|
杨
|
yáng liǔ gōng méi
|
细长秀美如柳叶的宫妆画眉。借指美女。
|
元·刘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
|
YLG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WtnNA==.html
|
yang liu gong mei
|
|
10034
|
来龙去脉
|
来
|
lái lóng qù mài
|
来龙:龙头之所在。过去看风水的人把山脉比作一条龙;认为从头到尾都像血脉似的连贯着;可以看出从哪儿来; 来龙:龙头之所在。过去看风水的人把山脉比作一条龙;认为从头到尾都像血脉似的连贯着;可以看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比喻事情前后关联的线索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
明 吾丘瑞《运壁记 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
LLQ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有头有尾、前因后果、一脉相承
|
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
./MWx1OA==.html
|
lai long qu mai
|
|
9840
|
来鸿去燕
|
来
|
lái hóng qù yàn
|
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
|
清 黄景仁《稚存从新安归作此寄之》诗:“来鸿去燕江干路,露宿风飞各朝暮。”
|
LHQ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Ynd3.html
|
lai hong qu yan
|
|
10406
|
来迎去送
|
来
|
lái yíng qù sòng
|
来者迎之,去者送之
|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销魂桥》:“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 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销魂桥》:“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
|
LYQ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迎来送往
|
|
./Ynhx.html
|
lai ying qu song
|
|
9982
|
来踪去迹
|
来
|
lái zōng qù jī
|
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
LZQ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龙去脉、来踪去路
|
|
./MWp3cw==.html
|
lai zong qu ji
|
|
10526
|
来踪去路
|
来
|
lái zōng qù lù
|
见“来踪去迹”。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么一篇。”...
|
LZQL
|
一般成语
|
贬义成语
|
来踪去迹
|
|
./NDRvOA==.html
|
lai zong qu lu
|
|
10260
|
来路不明
|
来
|
lái lù bù míng
|
来历未验明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5回:“如今爹也没了,大娘他养出个墓生儿来,莫不也是来路不明?”
|
LLB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历不明
|
知根知底
|
./NDdvMA==.html
|
lai lu bu ming
|
|
10524
|
来者居上
|
来
|
lái zhě jū shàng
|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进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语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进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语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亦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
语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
LZJS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后来居上
|
|
./NDRubw==.html
|
lai zhe ju shang
|
|
10525
|
来者勿拒
|
来
|
lái zhě wù jù
|
见“来者不拒”。
|
《公羊传·隐公二年》:“公令戎于潜。”汉·何休注:“来者勿拒,去者勿追。”
|
LZWJ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者不拒
|
拒之门外
|
./NDRueQ==.html
|
lai zhe wu ju
|
|
10040
|
来者不拒
|
来
|
lái zhě bù jù
|
对于来的人或送来的物品一概不拒绝。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
LZBJ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有求必应
|
拒之门外
|
./MW0zbw==.html
|
lai zhe bu ju
|
|
9979
|
来者不善
|
来
|
lái zhě bù shàn
|
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
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
|
LZBS
|
常用成语
|
贬义成语
|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
|
./MWpkMg==.html
|
lai zhe bu shan
|
|
10359
|
来来往往
|
来
|
lái lái wǎng wǎng
|
指多次来和去交往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两个在阵前,来来往往,番番复复,搅做一团,扭做一块。”
|
LLWW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来去去
|
|
./N3Rrbw==.html
|
lai lai wang wang
|
|
10360
|
来来去去
|
来
|
lái lái qù qù
|
来和去。指往来不断的样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这里接连着亲戚族中的人来来去去,闹闹穰穰,车马填门,貂蝉满座,真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这里接连着亲戚族中的人来来去去,闹闹穰穰,车马填门,貂蝉满座,真是:花到正开蜂蝶闹,月逢十足海天宽。”...
|
LLQQ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来往往
|
|
./N3RreQ==.html
|
lai lai qu qu
|
|
11094
|
来日正长
|
来
|
lái rì zhèng cháng
|
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呢。表示事有可为或将来还有机会
|
巴金《雨》:“来日正长,不要贪图现在就卖掉了未来。”
|
LRZC
|
一般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日方长
|
日薄西山
|
./N3RrZQ==.html
|
lai ri zheng chang
|
|
10068
|
来日方长
|
来
|
lái rì fāng cháng
|
来日:未来的日子。方:正。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呢。表示事有可为。
|
宋 文天祥《与洪瑞明云岩书》:“某利郡后,颇与郡人相安,日来四处无虞,早收中熟,觉风雨如期,晚稻亦可 宋 文天祥《与洪瑞明云岩书》:“某利郡后,颇与郡人相安,日来四处无虞,早收中熟,觉风雨如期,晚稻亦可望,惟是力绵求牧,来日方长。”...
|
LRF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前途无量、鹏程万里
|
日暮途穷、日薄西山
|
./MW4yZQ==.html
|
lai ri fang chang
|
|
10139
|
来情去意
|
来
|
lái qíng qù yì
|
事情的内容和原因。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当下戴院长与宋公明说罢了来情去意,戴宗、宋江俱各大喜。”
|
LQQ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龙去脉
|
|
./MW83cw==.html
|
lai qing qu yi
|
|
10523
|
来好息师
|
来
|
lái hǎo xī shī
|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
|
LHXS
|
一般成语
|
|
|
|
./NDRuNA==.html
|
lai hao xi shi
|
|
10138
|
来处不易
|
来
|
lái chù bù yì
|
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
|
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LCB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之不易
|
召之即来
|
./MW83aQ==.html
|
lai chu bu yi
|
|
9842
|
来因去果
|
来
|
lái yīn qù guǒ
|
指事情的来龙去脉
|
谢觉哉《不惑集 领会》:“领会是‘心领神会’,不仅懂得文件的意义,而且懂得文件的来因去果。”
|
LYQG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龙去脉
|
|
./Ynhn.html
|
lai yin qu guo
|
|
10031
|
来回来去
|
来
|
lái huí lái qù
|
指动作或说话来回不断地重复。
|
|
LHLQ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翻来覆去
|
|
./MWxwaQ==.html
|
lai hui lai qu
|
|
10067
|
来去无踪
|
来
|
lái qù wú zōng
|
踪:脚印。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
LQWZ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无影,去无踪
|
|
./MW16dw==.html
|
lai qu wu zong
|
|
10261
|
来去匆匆
|
来
|
lái qù cōng cōng
|
形容来和去迅速
|
王朔《许爷》:“也许他们在那条街就曾见过面,但来去匆匆,或淡然一瞥或偶一回眸。”
|
LQCC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去无踪
|
|
./NDdvYQ==.html
|
lai qu cong cong
|
|
10020
|
来去分明
|
来
|
lái qù fēn míng
|
形容手续清楚或为人在财物方面不含糊。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那时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洁,来去分明。”
|
LQF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
|
./MWxocQ==.html
|
lai qu fen ming
|
|
10256
|
来历不明
|
来
|
lái lì bù míng
|
来历:由来。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
|
宋 周密《癸辛杂识 前集 郑仙姑》:“适新建县有阙氏者,雇一婢,来历不明。”
|
LLBM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路不明
|
|
./NDRuZQ==.html
|
lai li bu ming
|
|
9841
|
来势汹汹
|
来
|
lái shì xiōng xiōng
|
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
|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接着便是来势汹汹地展开了追查一封写给党中央的所谓反革命的匿名信,稍事迂回,便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接着便是来势汹汹地展开了追查一封写给党中央的所谓反革命的匿名信,稍事迂回,便牵扯到我。”...
|
LSX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气势汹汹
|
|
./Yng2.html
|
lai shi xiong xiong
|
|
10147
|
来之不易
|
来
|
lái zhī bù yì
|
易:轻易、容易。形容获得成功或得到财物非常不容易。
|
明 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LZBY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来处不易
|
轻而易举
|
./MW9kYw==.html
|
lai zhi bu yi
|
|
8896
|
条贯部分
|
条
|
tiáo guàn bù fēn
|
谓条理贯穿,部位分明。
|
《弘明集·正诬论》:“佛经说天地境界,高下阶级,悉条贯部分,叙而有章。”
|
TGBF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TUzYw==.html
|
tiao guan bu fen
|
|
8897
|
条解支劈
|
条
|
tiáo jiě zhī pī
|
谓细致部析。
|
清·恽敬《舅氏清如先生墓志铭》:“读书条解支劈,凿虚蹑空,旁扶曲导,必窥意理之所至。”
|
TJZP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TUzbQ==.html
|
tiao jie zhi pi
|
|
8107
|
条条框框
|
条
|
tiáo tiáo kuàng kuàng
|
被认为是过了时的或被认为是与所谋求的发展相抵触并起妨碍作用的理论、概念或实践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
|
TTKK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规规矩矩
|
|
./N3FwbQ==.html
|
tiao tiao kuang kuang
|
|
8895
|
条分节解
|
条
|
tiáo fēn jié jiě
|
谓逐条逐节进行分析。
|
《新唐书·崔义玄传》:“义玄有章句学,先儒疑缪,或音故不通者,辄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
|
TFJJ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条分缕析
|
|
./NTUzMg==.html
|
tiao fen jie jie
|
|
7723
|
条分缕析
|
条
|
tiáo fēn lǚ xī
|
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
《明史 五行志一》:“而传说则条分缕析,以某异为某事之应,更旁引曲证,以伸其说。”
|
TFLX
|
常用成语
|
中性成语
|
条分缕晰
|
|
./Mjhjcw==.html
|
tiao fen lu xi
|
|
9079
|
条分缕晰
|
条
|
tiáo fēn lǚ xī
|
缕:详尽,细致。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
|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书之门目,条分缕晰,由浅入深,由繁反约。”
|
TFLX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条分缕析
|
|
./N3FxNg==.html
|
tiao fen lu xi
|
|
8898
|
条入叶贯
|
条
|
tiáo rù yè guàn
|
比喻深入精微,融会贯通。
|
汉·王充《论衡·薄葬》:“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知审知。”
|
TRYG
|
生僻成语
|
中性成语
|
|
|
./NTU0Ng==.html
|
tiao ru ye guan
|